
过去十年间,位于中国发展最为迅猛的地区之一 —— 涵盖香港及粤港澳大湾区的中国南部地区,城市扩张始终受到汹涌澎湃的商业雄心的驱动。此地的项目设计往往追求极致的密度、高度与效率,催生出规模宏大的开发项目,动辄横跨数英亩土地。这些建筑群以交通导向型开发为优先,常呈现为直接建于主要交通枢纽之上的大型商业综合体。这些巨型建筑通过刻意营造令人迷失方向的空间布局并延长行人通行路径,以刺激经济活动,如今已在香港、深圳等城市屡见不鲜。
尽管这类巨型建筑模式具有显著优势 —— 经济高效、开发回报率高且为通勤者提供便利 —— 但其几乎无一例外地忽视了所处的城市语境与环境。这些开发项目往往(甚至刻意)对自身环境足迹和城市步行友好性视而不见。在如此压倒性的规模下,人的步行体验即便未被完全忽视,也遭到了削弱。行人被“内部化”了——被困在这些建筑综合体的封闭世界之中。
初看之下,这些场所似乎颇具益处:空调恒温、洁净无尘,还配有休息区和洗手间等设施。但人们不禁会心生疑问 —— 这些地方难道连窗户都没有吗?置身其中,昼夜更替变得难以分辨;若没有手机或手表,甚至连时间感知都会消失殆尽。空间语境、方位认知以及环境感知,统统被剥离殆尽。
设计解困:合院主义 —— 对过度规模化城市主义的回应
“合院主义”(Courtyardism) —— 王维仁建筑设计研究室(WWA)近期展览的主题 —— 为粤港澳大湾区盛行的发展趋势提供了批判性对照。它重新将建筑的核心回归到那些在追求速度、规模与经济效益过程中常被边缘化的原则之上。该展览严谨地审视了建筑实践的核心根本问题:我们该如何平衡室内外空间?如何在保持环境意识的同时实现高密度开发?又该如何在当今愈发庞大的建筑结构中,维系步行友好性、人体尺度感与空间清晰度?

这场展览纵览王维仁建筑设计研究室(WWA)十余年来在该地区的实践成果,重点呈现其机构类校园建筑项目,以此将上述核心问题扎根于实践土壤。展览直面建筑学的本质关切 —— 尺度、物质性,以及最为关键的:建筑、人体尺度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的关联。
经由持续的研究与设计探索,这些追问最终汇聚于“院落”这一理念。作为空间策略与概念工具的双重载体,院落引入了具有目的性的空旷 —— 这些虚空空间在室内外之间、建筑结构与景观之间发挥着调停作用。它们为高密度的建筑体量注入韵律与呼吸感,恰似音乐中静默的段落赋予旋律以节奏与深度。在王维仁建筑设计研究室(WWA)的作品中 —— 尤其是教育及机构类项目中 —— 院落成为重塑人体尺度、气候适应性及场地感知的设计媒介。它为该地区未来的发展路径提供了一种替代性愿景:一种以开放取代封闭、以环境连续性取代孤立隔绝、以更新迭代取代机械重复的未来图景。

合院主义将院落视为一种可跨文化推广的原型:它既能发展为建筑城市主义的多层次三维体系,亦可演化为一种剖面设计方法,用以构建有效的空间策略 —— 王维仁建筑设计研究室

空间层级:院落如何组织、定向与人性化
在王维仁建筑设计研究室(WWA)设计的深圳福海中学项目中,院落理念通过多尺度转化得以实现,成为校园空间与概念的双重架构。在最大尺度上,一条环形跑道兼具院落功能,既锚定场地基底,又组织起周边建筑群落。中型院落则通过大型楼梯与剖面变化加以塑造,作为公共空间串联起校园的不同楼层。这些"楼梯院落"不仅承担交通功能:它们引入了公共生活的片段,鼓励聚集、互动与立体流动。在最小尺度上,口袋院落以建筑切口的形式出现 —— 这些微型空间通过框景、围合与氛围营造,在更私密的层面上彰显环境特质。


这种对小、中、大型院落的精妙校准,不仅停留于形式层面,更展现出对空间尺度、人流动线与功能规划的深刻考量。每种尺度均对应着校园生活的不同节奏:大型环形跑道承载着最活跃、最具动感的集体活动;中型楼梯空间则引导着更为舒缓、从容的通行与公共休憩;而最小的口袋院落则营造出静谧、沉思与被动使用的私密场域。如此一来,设计超越了单纯的形式或尺度探索,转而将功能布局、活动模式、氛围营造与使用者行为融为一体,形成一套连贯且富有弹性的空间策略。最终呈现的校园空间,与室内外交融关系、人体尺度感知及环境语境形成了深度共鸣。
这种设计手法与周边城市肌理形成了鲜明对比。学校周边,重复排列的高密度塔楼从巨型基座上拔地而起,基座整合了商业与社区功能。这些开发项目尺度单一,无视方位朝向与环境脉络,与周边景观及城市空间割裂开来。它们呈现出一种自成一体、僵化刻板的逻辑 —— 密集、均质且冷漠。

在此背景下,院落主义成为一种静默却有力的回应。通过空间多样性、周密的功能规划以及对人体尺度的精妙把控,王维仁建筑设计研究室(WWA)的设计提供了一种替代性范式 —— 它更强调空间的渗透性而非封闭性,推崇层次密度而非单一聚焦密度,倡导动态流动而非静态体量。这一设计为中国南方城市发展描绘了充满希望的图景:虚与实、硬质景观与软质景观、室内与室外在此达成平衡,共同营造出更具可持续性、生态适应性及人文关怀的建成环境。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区二期 / 严迅奇建筑师事务所 + 王维仁建筑设计研究室 + 罗麦庄马建筑师事务所 + 重力合伙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策展虚空:一场如院落般思考的展览
这场在香港艺穗会举办的展览,精心梳理了王维仁建筑设计研究室(Wang Weijen Architecture)在院落类型学领域的持续探索,及其在不同项目语境下的设计迭代。展览通过一系列剖面与平面研究,展现了工作室将实体模型作为核心设计工具的深度实践 —— 这些研究跨越功能、场地与构造条件的差异,系统探讨了院落的空间可能性。场馆临街立面陈列着两排叠放的实体模型,既凸显了事务所通过物理建模对院落类型学的严谨推敲,亦印证了这一理念本身的适应性。展览传递的核心信息清晰而坚定:不存在普适的院落范式。每一重设计迭代都必须基于具体项目的语境、功能需求与环境条件进行重新诠释与评估。


当院落常被视作平面或水平向策略 —— 主要聚焦于体量组合、边界条件与空间过渡时,王维仁建筑设计研究室的展览通过将院落升维为三维剖面研究,提供了全新视角。巨幅精细剖面图悬吊于展厅穹顶之下,构建出多层次的立体阅读体验,凸显各项目院落中的垂直维度、空间纵深与活动场景。这些剖面揭示了院落如何成为多元空间体验的生成器,而非仅是消极的空白。
展览设计本身亦如事务所建成作品般,呈现出分层通透的空间复杂性与沉浸式多义性。图纸、物件、模型、照片与视频并非作为孤立元素陈列,而是通过精心构图的负空间相互勾连,形成层层递进的依赖关系。初看似散落的展陈,经细观后显露出浑然一体的空间体验。正如王维仁建筑设计研究室项目中的院落随观者位置与视角变化而呈现不同面貌,此次展览亦提供多重解读视角,等待观者重新发现。它邀请参观者以“院落主义”的内在逻辑 —— 通过分层观察、视角转换与空间互动 —— 深度介入设计实践。

西溪艺术村工作坊 / 王维仁建筑设计研究室

小有河东岸民宿 / 王维仁建筑设计研究室

院落即气候:以光、气、土为营造媒介
在香港等城市,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许多孩子可能从未踏足过真正的草地。尽管这话显然夸张,却道出了一个深层隐忧 —— 快速发展的城市在追逐短期经济利益的过程中,可能忽视自然环境对人类日常生活的重要性,牺牲了人们走出空调室内、与城市景观深度互动的宝贵契机。

通过院落设计,王维仁建筑设计研究室(WWA)提出了一种更为均衡、与环境共生的城市发展模式——该模式深深植根于场地感知与人体尺度。院落策略的强大之处在于其适应性:从如 WWA小有河东岸民宿这般私密的住宅栖居,到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区这般宏大的校园规划,它跨越建筑类型与尺度界限,展现出普适价值。"院落主义"提供了一种极具说服力的替代方案——它或许能减少对机械制冷系统的依赖,更契合自然通风、天然采光与场地节律的协同运作。
在经济增速放缓与增长模式反思的当下,这场展览恰逢其时地引发深度思考。它促使我们重新审视建造之道 —— 不应仅着眼于密度与效率,更需与自然共生、与气候呼应、与场地对话,并始终关怀人体尺度与脚下土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