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代主义建筑起源于20世纪初,受科学与工程进步的推动,并刻意摆脱历史风格。它倡导注重社会公平、城市发展、效率和功能性设计,标志着建筑哲学的一次重大转变。尽管现代主义最初主要源自欧洲和美国,但它通过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很快便影响到亚洲。亚洲的现代主义受到许多东亚建筑师在西方现代主义大师门下学习的启发,以及欧洲建筑师在亚洲的工作和殖民时代的影响。
随着亚洲城市在高人口密度和快速城市化中的发展,现代主义对这些地区的塑造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一些新兴城市,成为了现代建筑与城市设计原则的实验场。现代主义注重效率,采用混凝土、钢铁和玻璃等材料,这些特征至今仍能在亚洲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语言中看到。例如,勒·柯布西耶的“光辉之城”概念与东京、香港、深圳和台北的交通导向型开发之间有着相似之处。
本文将探讨现代主义在东亚的发展历程,并通过几个关键人物和标志性项目来回顾其影响,这些作品塑造了这些城市的建筑特征与城市肌理。
丹下健三:现代主义的标志性人物
丹下健三是亚洲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他的早期作品,如位于世田谷的丹下宅,展示了他对传统木结构形式和材料的掌握。随着他的设计理念逐渐发展,丹下健三开始更多地涉足公共建筑。例如,香川县厅舍的设计不仅延续了他早期木结构的美学,同时融入了现代主义的原则,如使用钢筋混凝土、开放式平面布局以及严格的结构网格逻辑。该项目与他同时期的广岛和平纪念馆等作品一样,成为了现代主义早期的代表。

随着时间的推移,丹下健三的作品中开始融入更加创新的结构形式,尤其是薄壳混凝土与拉索结构的结合,开创了亚洲地区混凝土拉索结构的浪潮。香川县体育馆(现面临拆除威胁)与代代木综合竞技场便是他这一创新思维的代表作。这些项目不仅建立了新的建筑语言,也为后来的建筑师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灵感。
代代木综合竞技场如今依旧被广泛使用,作为 2020 年东京夏季奥运会手球比赛的场馆,见证了近 60 年的岁月。而香川县立体育馆则成为了遗产保护和适应性再利用的重要话题,进一步体现了丹下健三现代主义遗产对亚洲建筑与文化景观的深远影响。
AD 经典项目:香川县立体育馆 / 丹下健三

AD 经典项目:国立代代木综合竞技场 / 丹下健三

香川县厅舍 / 丹下健三

贝聿铭:架起东西方现代主义的桥梁
与丹下健三同一时代的贝聿铭也在塑造现代主义建筑方面扮演了关键角色。尽管贝聿铭的大部分作品集中在美国,但他在亚洲的建筑贡献同样值得关注,甚至可以说更加具代表性。贝聿铭的亚洲项目将现代主义理念引入亚洲,并根据当地气候、文化背景与建筑实践进行本地化调整,架起了东西方的桥梁。
贝聿铭在亚洲的早期作品,如丹下健三的标志性体育馆一样,探讨了曲线与拱形结构。例如,与陈其宽共同设计的东海大学路思义教堂,凭借其控制精确的曲线造型,成为现代主义运动中结构实验的经典之一。这些设计不仅展示了现代主义的几何美学,也表达了贝聿铭在这一时期对几何形状,尤其是三角形的喜爱,这一元素逐渐成为他建筑风格的标志。

这种几何化的设计思维贯穿了贝聿铭的后期作品,尤其是在香港中银大厦、日本的美秀美术馆与中国苏州博物馆等地标性建筑中得到了体现。这些项目不仅展示了他如何将现代主义理论适应不同的文化语境,还强调了简洁与精确的重要性,这也影响了后来的亚洲建筑师,如陶和等。
AD 经典:路思义教堂 / 贝律铭

AD 经典:香港中银大楼 / 贝聿铭

美秀美术馆 / 贝聿铭

AD经典:苏州博物馆 / 贝聿铭 + 贝氏建筑事务所

战后影响:西方建筑师在亚洲的实践
现代主义在亚洲的发展,还受到了殖民主义的推动,许多西方建筑师将其项目和现代主义理念带到殖民地地区。这些建筑师所设计的现代主义建筑不仅充满现代气息,而且许多建筑仍在服务于当地社会。
香港美利大厦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建筑师 Ron Phillips 在英国殖民统治时期为香港公共事务部设计的这座建筑,采用了符合现代主义风格的模块化外立面设计,成为现代主义高层建筑的典范。它巧妙地应对了香港潮湿炎热的气候,每个窗户和遮阳板的角度都经过精确计算,以减少阳光直射,降低过度加热的可能。该建筑最初是政府办公楼,最近由诺曼·福斯特与菲利普斯合作修复为香港美利酒店,确保其在当代香港继续发挥作用。

另一个重要的殖民现代主义建筑是彩虹邨,由英国香港政府委托巴马丹拿建筑及工程师有限公司设计。该项目深受勒·柯布西耶的“光辉之城”理念影响,采用高层住宅楼与社会服务设施(如市场、学校、卫生医疗和交通)相结合的设计,成为香港公共住房的典范,并影响了之后的城市开发与规划。
美利大厦 / Ron Phillips(公共事务部)

彩虹邨 / 巴马丹拿建筑及工程师有限公司

The Concourse / 保罗·鲁道夫

无声的现代主义:亚洲本土建筑师的持久贡献
现代主义建筑理念在亚洲的传播,除了通过西方建筑师的作品,还通过本土建筑师的低调而持久的贡献得以延续。尽管这些作品的知名度较低,但它们无疑塑造了当地的建筑风貌,并至今服务于这些社区。
香港何弢设计的圣士提反书院便是现代主义建筑的典范,四座相连的混凝土结构与大胆的倾斜立面相得益彰,创造了一个既充满力量感又与周围绿意相得益彰的空间。该设计巧妙地平衡了建筑的体量感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同时确保每一层楼都能获得足够的自然采光。

在台湾,现代主义通过与国际合作的方式,也得到了本土建筑师的实践。国立成功大学的旧主楼便是这一融合的经典案例,作为二战后美国援助下建设的项目,严格遵循现代主义理念,建筑立面采用分隔式设计,带有窗带与稍微后退的柱子,展现出现代主义的简洁与秩序感。
该项目为台湾其他现代主义建筑项目奠基,如高而潘设计的台北市立美术馆。受前川邦夫(高而潘曾短暂在前川手下工作)的影响,该美术馆延续了成大图书馆受控的直线体量传统。模块化矩形悬挑悬挂,给人一种超脱和轻盈的感觉。这种设计演变展示了现代主义思维的传承,同时强化了现代亚洲建筑创新的连续性。
国立成功大学老图书馆 / Wang Jichang, Wu Meixing, Chen Wanrong, Fu Lier

圣士提反书院 / 何弢

台北市立美术馆 / 高而潘

本文是 ArchDaily 专题的一部分:现代主义 100 年。我们每月通过文章、访谈、新闻和建筑项目深入探讨一个主题。我们邀请您了解更多关于 ArchDaily 专题的信息。一如既往,ArchDaily 欢迎读者投稿;如果您想提交文章或项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