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 ArchDaily,您同意接受我们的合约条款, 隐私政策 和我们的 Cookie政策.

如果想拥有最佳网站服务体验,请注册.

主页

使用 ArchDaily,您同意接受我们的合约条款, 隐私政策 和我们的 Cookie政策.

如果想拥有最佳网站服务体验,请注册.

  1. ArchDaily
  2. 新闻

新闻

再度设计未来:时隔 55 年世博会重返大阪所揭示的启示

2025 年大阪世博会引发了广泛关注 —— 不仅因其建筑抱负与视觉奇观而备受瞩目,更因打破多项纪录、引发诸多争议而成为焦点。其最具标志性的建筑 —— 由藤本壮介设计的巨型木环,已凭借创吉尼斯世界纪录的木质结构登上新闻头条。该建筑坐落于梦洲(Yumeshima)人工岛上,在收获赞誉的同时也饱受争议。除令人惊叹的 2 公里周长(部分结构大幅延伸至水面上方)外,该建筑还引发了一系列担忧,包括健康与安全问题、极端高温影响,以及可能影响游客体验的成群昆虫问题

今年亦是一个重要的周年纪念:距离 1970 年大阪世博会已过去 55 年,而当年与如今的社会经济条件已截然不同。对比这两届均由同一座城市承办的世界博览会,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契机,得以反思世界博览会的话语体系、策展主题及建筑愿景如何随时代变迁而演变。从 1970 年“人类的进步与和谐”到 2025 年“为美好生活设计未来社会”,主题焦点的转变折射出全球优先事项的更迭。与此同时,建筑领域的参与规模与性质也发生了转变 —— 从日本新陈代谢派充满未来感的构想,到如今更注重可持续性、技术与公民参与的国际设计师群体。

再度设计未来:时隔 55 年世博会重返大阪所揭示的启示 - Imagen 1 de 4再度设计未来:时隔 55 年世博会重返大阪所揭示的启示 - Imagen 2 de 4再度设计未来:时隔 55 年世博会重返大阪所揭示的启示 - Imagen 3 de 4再度设计未来:时隔 55 年世博会重返大阪所揭示的启示 - Imagen 4 de 4再度设计未来:时隔 55 年世博会重返大阪所揭示的启示 - 更多图片+ 21

从马德里到洛杉矶,聚焦气候、政策与城市复苏的最新进展

近几周来,全球各大城市纷纷出台新政策、推进灾后恢复工作并启动基础设施项目,以应对日益紧迫的气候变化适应需求。从南欧到南美,再到美国,这些城市动态既着眼于应对当下挑战,也聚焦于建筑环境治理、设计与居住方式的长期变革。部分举措侧重于法规制定,例如在火灾频发地区收紧建筑规范,或改革老旧安全系统;另一些则围绕大型投资项目展开,这些项目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十次缔约方大会(COP30)和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等全球性活动紧密相关。本期 Architecture Now 精选了一批由城市主导的行动及多方协作成果,它们共同勾勒出建筑与城市生活迈向更具韧性、更灵活应变未来的图景。

从马德里到洛杉矶,聚焦气候、政策与城市复苏的最新进展 - Imagen 1 de 4从马德里到洛杉矶,聚焦气候、政策与城市复苏的最新进展 - Imagen 2 de 4从马德里到洛杉矶,聚焦气候、政策与城市复苏的最新进展 - Imagen 3 de 4从马德里到洛杉矶,聚焦气候、政策与城市复苏的最新进展 - Imagen 4 de 4从马德里到洛杉矶,聚焦气候、政策与城市复苏的最新进展 - 更多图片+ 2

奥雷·舍人事务所设计中国深圳新型多功能城市综合体

国际知名建筑事务所奥雷·舍人事务所(Büro Ole Scheeren)公布了深圳后海混合功能园区(Houhai Hybrid Campus)的效果图,这一新型城市综合体坐落于深圳后海片区。该项目位于原深圳经济特区(SEZ)的核心战略区域,连接着城市的商业中心与海滨地带。混合功能园区效果图的发布恰逢深圳被设立为经济特区 45 周年,这一里程碑事件标志着深圳从一个小渔村蜕变为全球创新枢纽。目前,该混合功能园区正在建设中,它将工作、居住、文化、商业、休闲、娱乐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计划于 2026 年末正式开放。

奥雷·舍人事务所设计中国深圳新型多功能城市综合体 - Image 1 of 4奥雷·舍人事务所设计中国深圳新型多功能城市综合体 - Image 2 of 4奥雷·舍人事务所设计中国深圳新型多功能城市综合体 - Image 3 of 4奥雷·舍人事务所设计中国深圳新型多功能城市综合体 - Image 4 of 4奥雷·舍人事务所设计中国深圳新型多功能城市综合体 - 更多图片+ 3

九月社论主题:无界建筑

如今的建筑师活跃于多个领域:从家具设计、景观规划、城市街区打造,到电影布景、摄影作品及视频创作。他们倾向于修复与改造旧建筑,而非一味新建,同时还投身于写作、研究与出版工作。部分建筑师为电子游戏设计虚拟空间,或是对外太空与水下的栖息地展开设想探索。另有一些建筑师则通过政治参与、社会活动或社区项目,直接与社会互动。许多建筑师还涉足生物学实验,测试新型材料,甚至扮演起科学家的角色。他们正致力于打破旧有叙事体系的束缚,推动建筑行业去碳化进程,通过将个人热忱与紧迫的社会及环境挑战相结合,不断突破职业界限,拓宽专业领域。

随着建筑行业发生如此多的变革,尤其是在近年来,人们不禁要问:面对全球危机和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建筑师的角色正如何演变?跨学科合作能在哪些方面拓展建筑实践的范畴与影响力?在当今世界,除了传统设计技能之外,建筑师还需掌握哪些必不可少的技能?

“我们此次传递的信息是乐观向上”:专访阿卡汗建筑奖总监 Farrokh Derakhshani

今日(9月2日),阿卡汗建筑奖(Aga Khan Award for Architecture)第 16 届(2023 - 2025 年)的七位获奖者名单揭晓,此前于 6 月公布了入围的 19 个项目,并进行了实地评审。该奖项设立于 1977 年,旨在发掘并鼓励那些能够满足穆斯林聚居社区在物质、社会和经济方面的需求,同时兼顾其文化追求的建筑理念。为深入了解本届获奖者背后的理念,ArchDaily 主编 Christele Harrouk 采访了在该奖项任职逾四十载的 Farrokh Derakhshani。他将该奖项描述为“向世界传递的经过精心策划的信息”,且这一信息会随时代而演变。

“我们此次传递的信息是乐观向上”:专访阿卡汗建筑奖总监 Farrokh Derakhshani - Image 1 of 4“我们此次传递的信息是乐观向上”:专访阿卡汗建筑奖总监 Farrokh Derakhshani - Image 2 of 4“我们此次传递的信息是乐观向上”:专访阿卡汗建筑奖总监 Farrokh Derakhshani - Image 3 of 4“我们此次传递的信息是乐观向上”:专访阿卡汗建筑奖总监 Farrokh Derakhshani - Image 4 of 4“我们此次传递的信息是乐观向上”:专访阿卡汗建筑奖总监 Farrokh Derakhshani - 更多图片+ 4

SOM 公布“芝加哥奥黑尔国际机场 D 航站楼”设计方案

芝加哥市与芝加哥航空局(Chicago Department of Aviation,简称CDA)已为奥黑尔国际机场(O'Hare International Airport)D 航站楼举行奠基仪式,该航站楼由 Skidmore, Owings & Merrill(SOM)事务所携手 Ross Barney 建筑事务所、胡安·加布里埃尔·莫雷诺建筑事务所(Juan Gabriel Moreno Architects,简称JGMA)以及奥雅纳(Arup)共同设计。此项目是奥黑尔机场迄今为止最具雄心的扩建计划“ORDNext”中的首座建筑,标志着机场现代化进程翻开了新篇章。项目施工管理由 AECOM Hunt Clayco Bowa 负责,预计于 2028 年底竣工。此外,由同一团队设计的第二座卫星航站楼——E 航站楼的规划工作也正在推进中。

SOM 公布“芝加哥奥黑尔国际机场 D 航站楼”设计方案 - 1 的图像 4SOM 公布“芝加哥奥黑尔国际机场 D 航站楼”设计方案 - 2 的图像 4SOM 公布“芝加哥奥黑尔国际机场 D 航站楼”设计方案 - 3 的图像 4SOM 公布“芝加哥奥黑尔国际机场 D 航站楼”设计方案 - 4 的图像 4SOM 公布“芝加哥奥黑尔国际机场 D 航站楼”设计方案 - 更多图片+ 4

伦佐·皮亚诺工作室公布希腊 “KYKLOS 文化中心” 设计方案

伦佐·皮亚诺建筑工作室(RPBW)携手贝塔普兰建筑事务所(Betaplan Architects,位于雅典)和景观设计师卡米尔·穆勒(Camille Muller,来自巴黎),公布了雅典港口比雷埃夫斯一座在建新文化中心的首批效果图。该项目受迪诺斯与莉亚·马蒂诺斯基金会(Dinos and Lia Martinos Foundation,简称DLMF)委托,旨在打造一座与国际同类艺术中心接轨的国际枢纽,向当地社区、学生和游客开放,并为雅典大都市区的城市与文化格局增添光彩。这座名为“基克洛斯(KYKLOS)”的综合体计划展出具有国际视野的当代艺术藏品,并举办相关文化活动。项目于2023年启动,目前正在开发中,预计建设将持续至2028年第四季度。

伦佐·皮亚诺工作室公布希腊 “KYKLOS 文化中心” 设计方案 - Image 1 of 4伦佐·皮亚诺工作室公布希腊 “KYKLOS 文化中心” 设计方案 - Image 2 of 4伦佐·皮亚诺工作室公布希腊 “KYKLOS 文化中心” 设计方案 - Image 4 of 4伦佐·皮亚诺工作室公布希腊 “KYKLOS 文化中心” 设计方案 - Image 3 of 4伦佐·皮亚诺工作室公布希腊 “KYKLOS 文化中心” 设计方案 - 更多图片

安藤忠雄新项目:乌兹别克斯坦国家博物馆,在塔什干破土动工

乌兹别克斯坦国家博物馆的奠基仪式将于 2025 年 8 月 27 日在塔什干举行,标志着安藤忠雄在中亚地区首个大型项目正式启动。新博物馆计划于 2028 年 3 月开放,旨在成为乌兹别克斯坦最重要的文化地标,既是市民中心,也是连接乌兹别克斯坦文化遗产与全球艺术交流的门户。

安藤忠雄新项目:乌兹别克斯坦国家博物馆,在塔什干破土动工 - Imagen 1 de 4安藤忠雄新项目:乌兹别克斯坦国家博物馆,在塔什干破土动工 - Imagen 2 de 4安藤忠雄新项目:乌兹别克斯坦国家博物馆,在塔什干破土动工 - Imagen 3 de 4安藤忠雄新项目:乌兹别克斯坦国家博物馆,在塔什干破土动工 - Imagen 4 de 4安藤忠雄新项目:乌兹别克斯坦国家博物馆,在塔什干破土动工 - 更多图片+ 12

MVRDV 为台湾佳乐水打造“自然之岩(Nature Rocks)”基础设施

MVRDV 公布了为台湾最南端风景名胜佳乐水(位于台湾沿海地区)设计的岩石状旅游设施及基础设施方案。屏东县政府最近选定了 MVRDV 与 HWC 建筑师事务所联合提交的设计提案,该提案旨在对这片以风蚀和水蚀岩石地貌著称的区域进行改造,其中包括一系列受这些自然形态启发而设计的建筑。该项目名为“自然之岩(Nature Rocks)”总体规划,将在现有建筑占地范围内引入新的步道和公共空间网络,并增设小规模建筑,包括一个中央游客中心和三个观景台。

MVRDV 为台湾佳乐水打造“自然之岩(Nature Rocks)”基础设施 - Imagen 1 de 4MVRDV 为台湾佳乐水打造“自然之岩(Nature Rocks)”基础设施 - Imagen 2 de 4MVRDV 为台湾佳乐水打造“自然之岩(Nature Rocks)”基础设施 - Imagen 3 de 4MVRDV 为台湾佳乐水打造“自然之岩(Nature Rocks)”基础设施 - Imagen 4 de 4MVRDV 为台湾佳乐水打造“自然之岩(Nature Rocks)”基础设施 - 更多图片+ 16

重建巴黎圣母院:法国标志性大教堂的修复之旅

巴黎圣母院于2024年12月7日重新开放,这是自2019年火灾以来 首次向游客开放。巴黎圣母院的修复工程浩大,由首席建筑师菲利普·维伦纽夫(Philippe Villeneuve)牵头,雷米·弗罗蒙(Rémi Fromont)和帕斯卡尔·普吕内(Pascal Prunet)协助完成。该项目涉及约2000名工匠、250家公司,耗资约9亿美元,工程规模庞大,工期紧迫,工程复杂程度不一。尽管年底前建成开放是重要的里程碑,但修复工程尚未完工,预计持续到2026年。

重建巴黎圣母院:法国标志性大教堂的修复之旅 - Imagem 1 de 4重建巴黎圣母院:法国标志性大教堂的修复之旅 - Imagem 2 de 4重建巴黎圣母院:法国标志性大教堂的修复之旅 - Imagem 3 de 4重建巴黎圣母院:法国标志性大教堂的修复之旅 - Imagem 4 de 4重建巴黎圣母院:法国标志性大教堂的修复之旅 - 更多图片+ 11

瑞典百年木质教堂跨城迁移,以应对矿区扩张

在2025年8月19日至20日之间,成千上万的观众观看了瑞典最大的木建筑之一被提升到梁上并在城镇之间移动的过程。这座基鲁纳教堂,建于1909年至1912年,旨在呼应位于北极圈内瑞典最北部地区的萨米小屋的形状。这座建筑由当时的建筑师古斯塔夫·维克曼设计,结合了哥特复兴的元素和新艺术祭坛。这座建筑是该市主要的旅游景点之一,被迁移到墓地和新市中心之间的新位置,以防止因当地矿山扩张造成的损害。

瑞典百年木质教堂跨城迁移,以应对矿区扩张 - Imagen 1 de 4瑞典百年木质教堂跨城迁移,以应对矿区扩张 - Imagen 2 de 4瑞典百年木质教堂跨城迁移,以应对矿区扩张 - Imagen 3 de 4瑞典百年木质教堂跨城迁移,以应对矿区扩张 - Imagen 4 de 4瑞典百年木质教堂跨城迁移,以应对矿区扩张 - 更多图片

超越形态:光影如何塑造建筑氛围

建筑往往由其实体形态、材料和结构元素所界定,但真正塑造空间体验的却是影。这些要素影响着人们的感知,引导着人们的动线,并激发情感共鸣,将静态的建筑结构转化为充满活力的动态环境。纵观历史,建筑师们一直巧妙运用光影的相互作用,将其作为创造氛围与赋予意义的基本设计工具。

超越形态:光影如何塑造建筑氛围 - Image 1 of 4超越形态:光影如何塑造建筑氛围 - Image 2 of 4超越形态:光影如何塑造建筑氛围 - Image 3 of 4超越形态:光影如何塑造建筑氛围 - Image 4 of 4超越形态:光影如何塑造建筑氛围 - 更多图片+ 48

公共浴场的演变:从必需之所到体验之地

从历史上看,公共洗浴是保持个人卫生的基本需求,在私人浴室稀缺的地区催生了公共浴场。例如,在日本,钱汤(公共浴场)在江户时代早期应运而生,成为当时大多数家庭缺乏独立洗浴空间时的重要设施。同样,在世界其他地区,由于管道设施和水资源管理被视为奢侈品,共享公共浴池成为城市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场所的功能逐渐超越了单纯的洗浴,成为人们社交、放松以及暂时逃离日常生活琐事的场所。

然而,在现代社会,私人浴室已在当代住宅中普及,有效解决了曾经使公共浴场不可或缺的卫生问题。随着咖啡馆、健身中心、酒吧和爵士乐俱乐部等替代性社交空间的兴起,传统公共浴池已不再发挥同样的基本功能。尽管仍有人欣赏公共洗浴的社交属性,但在陌生人面前换衣服和弄湿身体的不便,仍会让许多人望而却步。

公共浴场的演变:从必需之所到体验之地 - Imagem 1 de 4公共浴场的演变:从必需之所到体验之地 - Imagem 2 de 4公共浴场的演变:从必需之所到体验之地 - Imagem 3 de 4公共浴场的演变:从必需之所到体验之地 - Imagem 4 de 4公共浴场的演变:从必需之所到体验之地 - 更多图片+ 29

您已开始关注第一个帐户了!

你知道吗?

您现在将根据您所关注的内容收到更新!个性化您的 stream 并开始关注您最喜欢的作者,办公室和用户.

关注 ArchDaily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