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Daily
新闻
新闻
2025年10月09日
SIS大楼 © I Wei Huang via Shutterstock
今日早些时候,总部位于伦敦的建筑与城市设计事务所法雷尔事务所(Farrells )宣布,其创始人、建筑师特里·法雷尔爵士逝世 。该事务所强调了法雷尔对质疑建筑传统惯例的执着,以及他倡导以更负责任、契合环境且社区驱动的方式推进城市发展的理念,力求为大规模拆除重建寻找富有创意的替代方案。此前,他的早期合作伙伴尼古拉斯·格里姆肖(Nicholas Grimshaw )已离世,二人曾于 1965 年共同创立法雷尔/格里姆肖合伙事务所(Farrell/Grimshaw Partnership)。在合作期间,他们设计了一系列以结构清晰为特点的功能主义 现代建筑 。随后,法雷尔确立了自己在英国后现代主义 领域的独立地位,成为该流派的领军人物之一,设计出了包括伦敦军情六处(MI6)总部大楼和卡姆登区(Camden)的 TV-am 电视演播室在内的一些后现代主义最具标志性的作品。
https://www.archdaily.cn/cn/1034618/ying-guo-hou-xian-dai-zhu-yi-jian-zhu-shi-fa-lei-er-shi-wu-suo-farrells-chuang-shi-ren-te-li-star-fa-lei-er-shi-shi-xiang-nian-87sui Antonia Piñeiro
2025年10月09日
Paimio Sanatorium / Alvar Aalto © Leon via Flickr under CC BY 2.0
20 世纪初,结核病成为整个欧洲 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挑战,促使人们建造专门的设施以助患者康复。芬兰 的帕伊米奥结核病疗养院便是建筑在促进疗愈方面具有开创性潜力的典范之作。该疗养院由阿尔瓦·阿尔托(Alvar Aalto )于 1929 年至 1933 年间设计,将创新的设计原则与对人类需求的深刻理解融为一体,为医疗建筑树立了新的标杆。
阿尔瓦·阿尔托是现代主义建筑 的领军人物,他将帕伊米奥结核病疗养院视为对医疗危机的功能性回应,但更不止于此。他精心打造了一个空间,让建筑成为关怀的工具 ,将自然光、通风和和谐的形式融为一体,以支持患者的身体和情感健康。这一项目标志着阿尔托职业生涯 的转折点,展现了他将现代主义理念 与对环境和人类体验 的深刻洞察力相结合的能力。
+ 23
https://www.archdaily.cn/cn/1034523/a-er-wa-star-a-er-tuo-alvar-aalto-pa-yi-mi-ao-jie-he-bing-liao-yang-yuan-bei-hou-de-gu-shi Diogo Borges Ferreira
2025年10月09日
视频
Meeting House Square, Temple Bar © Sean Harrington Architects
爱尔兰资深建筑评论家谢恩·奥图尔(Shane O'Toole )曾提到,20 世纪 70 年代他在欧洲旅行时,“人们普遍会问,爱尔兰有现代建筑吗?而如今,不到 50 年的时间里,我们不仅斩获了普利兹克奖 ,还五年内涌现出两位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RIBA)皇家金奖 得主。”他将这种观念的转变归因于一场设计竞赛,正是这场竞赛开启了当今爱尔兰多位获奖建筑师的职业生涯。这场竞赛就是 1991 年在爱尔兰 首都都柏林 市中心举办的圣殿酒吧区框架规划竞赛,获胜者是一个名为 91 小组的建筑师团队,其成员当时都只有三十多岁。
+ 13
https://www.archdaily.cn/cn/1034524/91-xiao-zu-du-bo-lin-jing-sai-cheng-wei-ai-er-lan-jian-zhu-zhuan-zhe-dian-de-sai-shi Mohieldin Gamal
2025年9月30日
Taichung Art Museum / SANAA © YHLAA
台中绿美图由 SANAA 建筑事务所设计,也是 SANAA 迄今规模最大的文化项目。项目位于中国台湾 第二大城市台中,将图书馆 与艺术博物馆 融为一体,建立一个呈现全新机构模式的综合文化设施,预计将于 2025 年 12 月 13 日正式开放。台中绿美图坐落于中央公园北侧,该公园占地 67 公顷,位于 254 公顷的水渚经贸园区内。项目位于该重建区的核心地带,被誉为 2025 年台中最重要的文化项目之一。SANAA 的设计理念是“公园里的图书馆,森林里的美术馆”。台中 绿美图由八座相连建筑组成,与景观巧妙融合。建筑被抬升至地面以上,使自然光和公园微风自由地穿过绿荫广场,为四面八方提供开放通透的通道。
+ 12
https://www.archdaily.cn/cn/1034486/sanaashi-wu-suo-gong-bu-tai-wan-tai-zhong-tai-zhong-lu-mei-tu-zui-xin-zhao-pian Antonia Piñeiro
2025年9月29日
俞孔坚 © The Cultural Landscape Foundation
被誉为“海绵城市”概念提出者 的中国先锋景观建筑师与城市规划师俞孔坚 辞世,享年 62 岁。据路透社 报道,上周,俞孔坚刚刚亮相圣保罗国际建筑双年展 的开幕活动,而本周二,他在巴西南马托格罗索州湿地拍摄一部关于自己作品的纪录片时,不幸遭遇空难身亡。
作为生态城市主义的全球公认倡导者,俞孔坚的“海绵城市”理念 于 2013 年被中国采纳为国家政策后,他在国际上声名鹊起。该理念优先采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如湿地、公园和透水路面,以吸收和滞留雨水。这种创新方法与传统混凝土基础设施形成鲜明对比,为城市提供了一种与自然合作而非对抗的方式,以应对城市内涝并加速应对气候变化。此后,他的理念已在全球数百个城市得到实施 。
+ 1
https://www.archdaily.cn/cn/1034484/hai-mian-cheng-shi-gai-nian-ti-chu-zhe-yu-kong-jian-yu-ba-xi-kong-nan-zhong-bu-xing-chi-shi Maria-Cristina Florian
2025年9月29日
Sneglehusene Housing - BIG © Rasmus Hjortshøj - COAST 2
在现代主义萌芽之际,人们在热烈探寻创新、高效且经济实惠的建筑体系时,模块化建筑理念 应运而生,它所承诺的正是这样一套体系:一种由即装即用构件组成的工业化系统,具备易于配置、成本可控、品质稳定等优势。尽管这一理念最初并未如预期般迅速普及,却始终吸引着建筑师和设计师的关注。如今,随着该领域的新发展 ,模块化住房在从经济适用房到应急避难所 等多个领域展现出显著成效,甚至成为跨学科协作、公众参与及共同设计的平台,因而再度引发广泛关注。以下文章将探讨模块化建筑所蕴含的无障碍性、创造力与经济性承诺,这些特质已成为模块化建筑相关讨论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 3
https://www.archdaily.cn/cn/1033894/wu-zhang-ai-she-ji-de-cheng-nuo-mo-kuai-hua-xi-tong-neng-fou-zhu-li-she-ji-guo-cheng-min-zhu-hua Maria-Cristina Florian
2025年9月27日
Unite d' Habitation / Le Corbusier © Gili Merin © Gili Merin
20 世纪初,现代主义 作为一场革命性运动 应运而生,它摒弃了历史风格,将功能性、创新性和理性置于首位。基于工业进步的承诺,沃尔特·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 )、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 )和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 )等建筑师倡导使用新材料和新的建造方法,力求创造一种普适的建筑语言。他们的作品引入了激进的理念:开放式平面布局 、为引入自然光 而设置的大面积玻璃幕墙,以及将建筑抬升的“独立支柱”(pilotis ),这些都象征着一个新的建筑时代的到来。然而,尽管现代主义提出了诸多开创性理念,但其与可持续性 之间的关系却引发了持续不断的争论。
尽管现代主义建筑师试图通过经济适用房和高效设计来应对社会和经济挑战,但他们对混凝土和钢材等高能耗材料的依赖,却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环境后果。现代主义者所推崇的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往往忽视了当地气候和生态系统 ,造成了效率低下的问题。然而,现代主义建筑所蕴含的功能性与适应性原则,为我们如今所认可的可持续实践奠定了基础。从勒·柯布西耶的屋顶花园,到弗兰克·劳埃德·赖特(Frank Lloyd Wright) 对自然的融合设计,环保设计理念的种子无疑已然存在,尽管在当时的实践中尚显局限。
+ 25
https://www.archdaily.cn/cn/1034219/zhong-xin-shen-shi-xian-dai-zhu-yi-hui-su-gai-yun-dong-yu-ke-chi-xu-xing-zhi-jian-cuo-zong-fu-za-de-guan-xi Diogo Borges Ferreira
2025年9月26日
渲染图 © MIR and JKMM Architects
JKMM Architects 赢得芬兰新建筑与设计博物馆 国际设计竞赛 ,该博物馆计划建于赫尔辛基 历史悠久的南港,是一座标志性的滨水项目。
+ 11
https://www.archdaily.cn/cn/1034455/jkmm-ying-de-fen-lan-xin-jian-zhu-yu-she-ji-bo-wu-guan-jing-sai Reyyan Dogan
2025年9月25日
克罗嫩莱茵地块停车楼项目/ MONO Architekten © Courtesy of Gregor Schmidt
在建筑领域的讨论中,停车楼常被边缘化,且往往被视作仅具实用功能而被忽视,然而它们仍是城市景观中最为普遍的建筑结构之一 。这些停车楼专为满足私家车需求而设计,占据城市中心位置,塑造着城市天际线,并消耗大量资源,但与文化机构、学校或住宅相比,它们极少获得同等的关注 —— 或建筑层面的精心设计。尽管这些建筑无处不在,却往往在日常生活背景中悄然隐匿,被视作基础设施必需品,而非设计机遇。
不过,这一状况正开始改变。随着城市交通方式 经历深刻变革 —— 从私家车保有量的下降,到电动汽车 和共享交通系统 的兴起 —— 停车基础设施的角色正被重新定义。建筑师和规划师正重新构想停车楼,将其视为可适应的框架,能够融合公共空间、生态功能及多功能用途。这些新方法挑战了将停车视作剩余建筑类型的传统观念,转而将其定位为一种具有潜力的公共建筑,能够支持更具包容性、灵活性和可持续性的城市模式。
+ 26
https://www.archdaily.cn/cn/1034175/bu-zhi-yu-ting-che-12-ge-zhong-su-cheng-shi-kong-jian-de-ting-che-lou-xiang-mu Diogo Borges Ferreira
2025年9月24日
USB Basic Services Unit Prototype installed in Venice © celestiastudio
在由威尼斯欧洲文化中心 组织的“时空存在”(Time Space Existence exhibition )展览期间,普利兹克奖得主、建筑师 Alejandro Aravena 及其事务所 ELEMENTAL 展示了一款新型渐进式住房解决方案的全尺寸原型。该原型名为 USB Core,即基本服务单元住房原型 ,旨在展示如何通过高效建造,在极小空间内提供所有基本住房组件。这一原型也是该建筑事务所与混凝土制造商及研究机构 Holcim 合作的成果,采用了新研发的一种零净碳排放混凝土混合材料建造而成。同时,该原型还根据循环经济原则,全部采用了再生骨料。此次合作旨在展示一种更具环保意识且成本效益高的方式,为弱势群体提供基本服务,同时不对地球环境造成伤害。
在威尼斯现场,ArchDaily 主编玛丽亚-克里斯蒂娜·弗洛里安(Maria-Cristina Florian)有机会与亚历杭德罗·阿拉维纳坐下来,探讨了此次合作的意义、住房的迫切需求,以及建筑师作为协调多方参与过程的关键角色。
+ 29
https://www.archdaily.cn/cn/1034120/zhuan-fang-alejandro-aravena-tan-tao-jian-jin-shi-jie-jue-fang-an-yu-ling-jing-tan-pai-fang-hun-ning-tu Maria-Cristina Florian
2025年9月24日
Courtesy of Buildner
在建筑领域,竞赛常常成为激发创造力、开展实验以及解决问题的平台。对于 Wandrian 工作室的创始合伙人 Daniel Rojas 而言,在由 Buildner 和 Kingspan 联合赞助的 2023 - 2024 年度微型住宅(MICROHOME)竞赛中获奖,是一个具有变革意义的时刻。他的项目“城市住宅舱”,通过将闲置办公空间重新打造为紧凑、可持续的住宅,为应对全球住房危机提供了新思路。
Rojas 的设计在创新、功能性与可持续性之间取得了平衡,让人们得以一窥建筑如何能够应对当今一些最为紧迫的挑战。随着下一届竞赛的临近,Rojas 分享了他获奖项目的见解,并为未来的参赛者提供了建议。
访问微型住宅(MICROHOME )竞赛官网,了解2025 年公开赛的详细信息,并在 2 月 13 日截止日期前完成注册。
https://www.archdaily.cn/cn/1034218/kingspan-buildner-wei-xing-zhu-zhai-huo-jiang-fang-an-jie-xiao-zhong-xin-ding-yi-jin-cou-xing-ju-zhu-kong-jian Rene Submissions
2025年9月23日
Aire Pavilion / P+S Estudio de Arquitectura © Imagen Subliminal (Rocío Romero + Miguel de Guzmán) + Javier Callejas
倘若我们将建筑想象成生命系统,专为以最小影响进行组装和拆解而设计 ,那会怎样?这是一种开放、模块化且适应性强的建筑形式,旨在与周边环境共同演变,顺应季节变化和按需调整,而非一成不变。初看之下,这一理念似乎自相矛盾,因为许多建筑本就是为持久存在而建造,旨在经受住时间的考验、抵御岁月侵蚀,避免被拆除 。正因如此,逆转或拆除建筑往往被视为一种倒退。然而,倘若这种思维方式已不再适用于所有场景,那又当如何?
https://www.archdaily.cn/cn/1032860/wei-bu-chi-jiu-er-jian-ke-ni-jian-zhu-ru-he-zhong-xin-ding-yi-wo-men-de-jian-zao-fang-shi Enrique Tovar
2025年9月22日
茅贡粮库艺术中心 / 场域建筑 © Rui Zhu
在中国大部分地区,混凝土 仍是主导性的建筑材料。尽管人们对其环境影响的担忧与日俱增,但混凝土仍契合众多开发商和客户的首要需求 —— 它施工迅速、成本效益高且极为耐用 。因此,中国大多数建筑类型仍高度依赖混凝土。而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波特兰水泥 生产国,更进一步强化了这种依赖。深植于原材料制造与经济基础设施的庞大供应链,确保了混凝土在建筑行业中始终是默认之选。
然而,从历史上看,中国建筑建立在深厚的木构建筑传统之上。紫禁城 就是一个绝佳范例:它不仅是中国建筑遗产的象征,而且仍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木结构建筑群 之一。这一传统引发了一个重要问题:木构建筑在中国当代建筑行业中是否仍有切实可行的未来?
+ 42
https://www.archdaily.cn/cn/1032818/mu-cai-jie-gou-ying-zao-zhu-dang-dai-zhong-guo-zhong-xin-si-kao-mu-gou-jian-zhu-de-10-ge-xiang-mu Jonathan Yeung
2025年9月22日
Ibdadesign - Dubai. Image © Marc Goodwin
建筑和设计领域是一个充满活力的领域,经常需要管理大规模的投资,并涉及众多专业人员 。因此,在这种环境下,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完工建筑的质量 ,还取决于建筑公司有效管理业务运营的内部能力 。对于建筑师和设计师来说,衡量绩效的标准不仅仅是财务指标,它还包括反映公司效率、创造力和行业影响力的各种因素。
从财务目标到客户关系管理、创新 、影响力 和专业发展,都可以对几个关键指标进行衡量,帮助建筑师和设计师从不同角度衡量自己的绩效。有句名言 说得好:“有衡量才有管理”。为了帮助实现这一目标,Monograph 的《2024 年建筑设计业务基准报告》 对五项关键指标进行了深入研究。
+ 11
https://www.archdaily.cn/cn/1014016/ru-he-heng-liang-jian-zhu-she-ji-gong-si-de-ji-xiao Maria-Cristina Florian
2025年9月21日
1 月 8 日,日落大道上的一家大通银行分行发生火灾 © CAL FIRE_Official via Wikipedia under Public Domain License
加州这场破坏力极强的野火 已持续燃烧近三周,各方全力投入灭火行动并努力减轻进一步损失。在消防员奋力控制剩余火势之际,这座城市正严阵以待,迎接今冬首场强降雨,人们担忧洪水和山体滑坡可能加剧已造成的巨大破坏。
面对这些挑战,这场野火在地方和全球层面引发了广泛反思 。人们开始讨论保险体系、消防基础设施、水资源、全球变暖在高风速火灾条件中所起的作用,以及景观设计(特别是非本地植被的使用)所产生的影响等话题。
+ 3
https://www.archdaily.cn/cn/1034217/ye-huo-dui-jian-zhu-gui-fan-de-ying-xiang-dui-jin-qi-luo-shan-ji-huo-zai-de-fan-si Jonathan Yeung
2025年9月19日
VIDEO
ArchDaily 揭晓第五届 Next Practices 获奖名单,表彰来自全球各地的 20 家开创性建筑事务所。这些事务所彰显了创造力、创新力、跨学科方法以及社会责任感,它们正引领着建筑业的未来发展方向,不断拓展其边界。
https://www.archdaily.cn/cn/1034122/2025nian-archdaily-next-practices-jie-xiao-su-zao-wei-lai-de-20-jia-gong-zuo-shi Christele Harrouk
2025年9月19日
Procuratie Vecchie Restoration / David Chipperfield Architects © Alessandra Chemollo
在威尼斯 ,这座被无与伦比的建筑之美所环绕的城市——仅举几例,就有圣马可大教堂(Basilica di San Marco )的恢弘壮丽、圣马可广场 的开阔气派,以及里亚尔托桥(Rialto Bridge)的典雅风姿 —— 人们很容易沉醉于那些标志性的景观意象与城市空间的壮美之中。然而,人们可能会忽略,在威尼斯建筑肌理的细节处理 中,那些静谧却同样精湛的匠心所在。除了这些宏伟景观,这座城市还以其蜿蜒曲折的小巷、狭窄幽深的运河和充满活力的街头生活而丰富多姿 —— 每一处都为威尼斯独特的文化画卷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在这些备受赞誉的元素之中,却隐藏着一些往往被人忽视的、微妙却非凡的建筑细节。这些细节值得更细致的观察与思考,因为它们展现出另一种精湛技艺 —— 这种技艺植根于材料的精准运用、工艺的匠心独运,以及与城市生活节奏的紧密契合。
距离标志性的圣马可广场仅几步之遥,两位建筑大师正展开一场静谧的建筑对话。步行短短一分钟内,两座精心雕琢的建筑便近在咫尺:一座是卡洛·斯卡帕(Carlo Scarpa) 设计的奥利维蒂(Olivetti)展示厅 ,这座建筑长久以来都是建筑师与设计师心中的圣地;另一座则是近期重新开放的旧行政官邸大楼(Procuratie Vecchie) ,由大卫·奇普菲尔德建筑事务所(David Chipperfield Architects )修复完成。深入探究这两座建筑中蕴含的细节,便会发现一场跨越时空的精彩交流 —— 这场交流通过材料语言、空间精度以及对工艺的执着坚守而得以呈现。
+ 11
https://www.archdaily.cn/cn/1034121/wei-ni-si-jian-zhu-xi-jie-101-qia-luo-star-si-qia-pa-yu-da-wei-star-qi-pu-fei-er-de-de-kua-shi-kong-dui-hua Jonathan Yeung
2025年9月19日
Philharmonie de Paris © Guilhem Vellut
剧院 、音乐厅 和歌剧院 不仅仅是演出场所——它们是精心打造的环境,建筑、技术与人类情感在此交融汇聚。与普通建筑不同,这些空间必须兼顾声学效果、视线设计、舞台机械以及观众参与度之间的动态互动,同时还要保持一种与表演者和观众均能产生共鸣的建筑特质。无论是葡萄园式音乐厅所带来的沉浸式环绕体验,还是镜框式舞台剧院的恢宏气势,每一个设计决策都影响着人们对演出的感受与记忆。
戴蒙德·施密特建筑事务所(Diamond Schmitt Architects )近期出版的《场景片段:十五个片段中的表演艺术建筑》(SET PIECES: Architecture for the Performing Arts in Fifteen Fragments )一书,通过案例研究与反思探讨了这些复杂性。受该书启发,本文审视了表演空间设计需考虑的关键要素,从声学工程到剧院在城市生活中不断演变的作用。
+ 60
https://www.archdaily.cn/cn/1033765/wei-biao-yan-yi-zhu-er-she-ji-jian-zhu-zuo-wei-ti-yan-de-wu-tai Diogo Borges Ferreira
2025年9月19日
Hastings Pier © Alex de Rijke
无论是设计竞赛 还是建筑奖项评选,建筑物往往因其所提供的价值而受到评判 —— 诸如规划的功能、建筑形态,或是视觉美感。然而在少数案例中,恰恰是“不介入”或“减少介入”的设计策略 成就了项目的成功。1971 年,巴黎 一场备受瞩目的建筑竞赛中,获胜方案仅使用了半数可用场地,将剩余空间作为城市公共区域归还给城市 。1994 年,伦敦 某设计竞赛的获奖方案提出以最小化加建改造一座废弃发电站 ,保留其大面积原始空间。2017 年,英国 最具声望的建筑奖项 —— 斯特林奖(Stirling Prize) 的得主,竟是一个近乎空置的平台式建筑。这些来自西北欧的文化建筑案例表明:有时候,“不介入”反而能创造更多价值。
+ 14
https://www.archdaily.cn/cn/1033730/fan-jian-zao-zhi-dao-wu-jie-ru-shi-jian-zhu-shi-jian Mohieldin Gamal
2025年9月18日
D_un cercle a l_autre / Daniel Buren © Alf van Beem via Wikipedia
公共空间 长久以来一直是建筑思想的核心议题,其讨论往往围绕规划、基础设施和管理规范展开。从奥斯曼改造的巴黎到当代总体规划 ,建筑师们一直致力于通过空间工具来界定和规范集体生活。然而,在这些框架之外,艺术家们不断提供理解与栖居公共空间的别样方式 —— 这些方式不依赖于建造或永久性,而是依托于在场、感知与参与。通过行动、物件或氛围的营造,艺术家们将城市视为摩擦与想象的场域。这些举动挑战了建筑领域的传统惯例,并促使人们重新审视公共空间,它并非一种已解决的固定形态,而是一个充满变数且开放的过程。
+ 18
https://www.archdaily.cn/cn/1031986/xiang-yi-zhu-jia-xue-xi-gong-gong-kong-jian-de-xin-shi-jiao Diogo Borges Ferreira
2025年9月18日
“内在关联性:促进地域平衡的建筑”展览 —— 2025 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西班牙馆 © Luis Diaz Diaz
《内在性:旨在实现地域平衡的建筑构想》 是第 19 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西班牙展览 的主题。该展览由加利西亚建筑师 Roi Salgueiro Barrio 和 Manuel Bouzas Barcala , 联合策展,展馆中央展厅所呈现的项目旨在“探索西班牙建筑脱碳的关键策略”。
+ 92
https://www.archdaily.cn/cn/1034176/2025nian-wei-ni-si-jian-zhu-shuang-nian-zhan-xi-ban-ya-guan-nei-zai-xing-zhi-zai-shi-xian-di-yu-ping-heng-de-jian-zhu-gou-xiang Paula Pintos
2025年9月15日
© Jochen Tack
作为昔日欧洲 最大的煤矿,德国埃森市 的关税同盟煤矿工业建筑群(Zollverein )在过去二十五年间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遍布废弃工业设施的这片土地,如今已成为当代建筑的试验场 ,汇聚了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 )、诺曼·福斯特(Norman Foster )和 SANAA 等建筑大师的作品。他们的设计在场地工业历史 与未来想象之间架起了桥梁。这片占地 100 公顷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地,已成为适应性再利用 的全球典范,重新定义了工业遗产保护 的意义。在此背景下,鲁尔博物馆(Ruhr Museum)及其神秘的艺术仓库 —— 施豪德波特(Schaudepot)应运而生。该博物馆位于建筑群内的原盐厂内,不仅以其藏品令人印象深刻,更以其建筑魅力脱颖而出 —— 它将一座 20 世纪 60 年代的工业建筑改造成了一个充满活力的文化场所。
鉴于该项目 在历史和建筑方面的重要意义,它被列为 2025 年埃森开放日(Open House Essen)活动 的主题项目,主题为“未来遗产”。该活动旨在探索哪些空间将塑造我们未来的建筑遗产,并提出紧迫问题:我们应保留什么?我们应改造什么?我们如何设计一个既宜居又公平的未来?
+ 14
https://www.archdaily.cn/cn/1033768/cong-yan-han-dao-yi-zhu-bo-wu-guan-de-guo-ai-sen-shi-shi-hao-de-bo-te-schaudepot-bei-hou-de-gu-shi Camilla Ghisleni
2025年9月12日
视频
Panifiadora发展和农村生产中心 / Natura Futura © JAG Studio
在彼得·卒姆托(Peter Zumthor)设计的布鲁德克劳斯田野小教堂(Bruder Klaus Field Chapel) 中,瑞士小村庄梅谢尼希当地居民直接参与了建造过程。施工时,采用由竖直放置的原木搭建而成的内部模板,混凝土被分小批次手工搅拌,并日复一日地手工浇筑,形成了因混合比例和浇筑手法细微差异而呈现出分层效果的墙体。施工结束时,木质结构被付之一炬,化为灰烬,使得教堂内部浸染上了火焰的痕迹,显露出一片深邃且富有触感的表面。最终,这里成为了一个静谧且极具深意的空间,集体行动、时间以及材料的蜕变 ,都成为了建筑本身的一部分。这种建造方法以当地现有资源和手工技艺为核心,彰显了材料与建造体系的选择如何塑造空间体验、展现投入的时间,并将地域文化融入建筑实体之中。由此,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范例,展示了建造本身如何成为一种再生行为,重赋意义、联结社群,并尊重材料的循环再生。
+ 6
https://www.archdaily.cn/cn/1032849/man-shi-yu-man-jian-zhu-cai-liao-yu-jian-zao-ti-xi-fen-xi Eduardo Souza
2025年9月12日
© OMA
编者按:为深入探讨塑造该学科的关键问题,我们特推出一个新板块,用于刊载以论点为核心的论述性文章。这些文章旨在提供一个严谨辩论的平台,并以清晰、有条理的视角探讨复杂议题。我们从对建筑创作归属这一当今设计界根本性问题的探讨开启这一板块。—— 主编 Maria-Cristina Florian
如今,建筑由谁设计?在当下职业环境中,协作工作流程、生成式软件 以及集体创作模式的影响力日益凸显,将建筑师视为独一无二、具有创造力的作者这一观念,既显得不合时宜,又显得不够全面。从个体创作向分布式创作的转变,并非仅仅源于团队规模的扩大或数字工具的运用;它反映的是建筑实践、呈现方式以及获得认可途径上的结构性变革。
+ 23
https://www.archdaily.cn/cn/1032960/ji-ti-shi-jian-shi-dai-zhong-de-jian-zhu-chuang-zuo-zhu-ti-xing Diogo Borges Ferreira
你知道吗? 您现在将根据您所关注的内容收到更新!个性化您的 stream 并开始关注您最喜欢的作者,办公室和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