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Daily
文章
文章
大约19小时之前
视频
Panifiadora发展和农村生产中心 / Natura Futura © JAG Studio
在彼得·卒姆托(Peter Zumthor)设计的布鲁德克劳斯田野小教堂(Bruder Klaus Field Chapel) 中,瑞士小村庄梅谢尼希当地居民直接参与了建造过程。施工时,采用由竖直放置的原木搭建而成的内部模板,混凝土被分小批次手工搅拌,并日复一日地手工浇筑,形成了因混合比例和浇筑手法细微差异而呈现出分层效果的墙体。施工结束时,木质结构被付之一炬,化为灰烬,使得教堂内部浸染上了火焰的痕迹,显露出一片深邃且富有触感的表面。最终,这里成为了一个静谧且极具深意的空间,集体行动、时间以及材料的蜕变 ,都成为了建筑本身的一部分。这种建造方法以当地现有资源和手工技艺为核心,彰显了材料与建造体系的选择如何塑造空间体验、展现投入的时间,并将地域文化融入建筑实体之中。由此,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范例,展示了建造本身如何成为一种再生行为,重赋意义、联结社群,并尊重材料的循环再生。
+ 6
https://www.archdaily.cn/cn/1032849/man-shi-yu-man-jian-zhu-cai-liao-yu-jian-zao-ti-xi-fen-xi Eduardo Souza
大约21小时之前
© OMA
编者按:为深入探讨塑造该学科的关键问题,我们特推出一个新板块,用于刊载以论点为核心的论述性文章。这些文章旨在提供一个严谨辩论的平台,并以清晰、有条理的视角探讨复杂议题。我们从对建筑创作归属这一当今设计界根本性问题的探讨开启这一板块。—— 主编 Maria-Cristina Florian
如今,建筑由谁设计?在当下职业环境中,协作工作流程、生成式软件 以及集体创作模式的影响力日益凸显,将建筑师视为独一无二、具有创造力的作者这一观念,既显得不合时宜,又显得不够全面。从个体创作向分布式创作的转变,并非仅仅源于团队规模的扩大或数字工具的运用;它反映的是建筑实践、呈现方式以及获得认可途径上的结构性变革。
+ 23
https://www.archdaily.cn/cn/1032960/ji-ti-shi-jian-shi-dai-zhong-de-jian-zhu-chuang-zuo-zhu-ti-xing Diogo Borges Ferreira
1天之前
Furukawa Pavilion, Expo '70 © Takato Marui via Wikipedia under license CC BY-SA 2.0
2025 年大阪世博会 引发了广泛关注 —— 不仅因其建筑抱负与视觉奇观而备受瞩目,更因打破多项纪录、引发诸多争议而成为焦点。其最具标志性的建筑 —— 由藤本壮介设计的巨型木环 ,已凭借创吉尼斯世界纪录的木质结构登上新闻头条。该建筑坐落于梦洲(Yumeshima)人工岛 上,在收获赞誉的同时也饱受争议。除令人惊叹的 2 公里周长(部分结构大幅延伸至水面上方)外,该建筑还引发了一系列担忧,包括健康与安全问题、极端高温影响 ,以及可能影响游客体验的成群昆虫问题 。
今年亦是一个重要的周年纪念:距离 1970 年大阪世博会 已过去 55 年,而当年与如今的社会经济条件已截然不同。对比这两届均由同一座城市承办的世界博览会,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契机,得以反思世界博览会的话语体系、策展主题及建筑愿景如何随时代变迁而演变。从 1970 年“人类的进步与和谐”到 2025 年“为美好生活设计未来社会”,主题焦点的转变折射出全球优先事项的更迭。与此同时,建筑领域的参与规模与性质也发生了转变 —— 从日本新陈代谢派 充满未来感的构想,到如今更注重可持续性、技术与公民参与的国际设计师群体。
+ 21
https://www.archdaily.cn/cn/1033896/zai-du-she-ji-wei-lai-shi-ge-55-nian-shi-bo-hui-zhong-fan-da-ban-suo-jie-shi-de-qi-shi Jonathan Yeung
2天之前
View of the Rialto Bridge spanning the Grand Canal in Venice, Italy © Shutterstock via Jerome LABOUYRIE
近几周来,全球各大城市 纷纷出台新政策 、推进灾后恢复工作并启动基础设施 项目,以应对日益紧迫的气候变化适应需求。从南欧到南美,再到美国 ,这些城市 动态既着眼于应对当下挑战,也聚焦于建筑环境治理、设计与居住方式的长期变革。部分举措侧重于法规制定,例如在火灾频发地区收紧建筑规范,或改革老旧安全系统;另一些则围绕大型投资项目展开,这些项目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十次缔约方大会(COP30)和威尼斯建筑双年展 等全球性活动紧密相关。本期 Architecture Now 精选了一批由城市主导的行动及多方协作成果,它们共同勾勒出建筑与城市生活迈向更具韧性、更灵活应变未来的图景。
+ 2
https://www.archdaily.cn/cn/1033895/cong-ma-de-li-dao-luo-shan-ji-ju-jiao-qi-hou-zheng-ce-yu-cheng-shi-fu-su-de-zui-xin-jin-zhan Nour Fakharany
4天之前
如今的建筑师活跃于多个领域:从家具设计、景观规划、城市街区打造,到电影布景、摄影作品及视频创作。他们倾向于修复与改造旧建筑,而非一味新建,同时还投身于写作、研究与出版工作。部分建筑师为电子游戏设计虚拟空间,或是对外太空与水下的栖息地展开设想探索。另有一些建筑师则通过政治参与、社会活动或社区项目,直接与社会互动。许多建筑师还涉足生物学实验,测试新型材料,甚至扮演起科学家的角色。他们正致力于打破旧有叙事体系的束缚,推动建筑行业去碳化进程,通过将个人热忱与紧迫的社会及环境挑战相结合,不断突破职业界限,拓宽专业领域。
随着建筑行业发生如此多的变革,尤其是在近年来,人们不禁要问:面对全球危机和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建筑师的角色正如何演变?跨学科合作能在哪些方面拓展建筑实践的范畴与影响力?在当今世界,除了传统设计技能之外,建筑师还需掌握哪些必不可少的技能?
https://www.archdaily.cn/cn/1033804/jiu-yue-she-lun-zhu-ti-wu-jie-jian-zhu Romullo Baratto
4天之前
布鲁明戴尔国际学校幼儿园扩建项目/ andblack design studio © Vinay Panjwani
幼儿园 建筑长久以来自成一派,是设计与想象力交汇融合的领域。与大多数建筑类型不同,这些空间的设计不仅着眼于提供庇护和满足功能需求,更致力于塑造孩子们最初的好奇心、游戏体验和社交互动经历。纵观历史,幼儿园的设计随着教育理念的转变而不断发展,从最初简朴实用的风格,演变为如今能激发学习热情与探索欲望的精心规划环境 。在此背景下,建筑不再仅仅是背景板 —— 它成为了一位无声的教育者 ,能够滋养孩子们的情感、认知与身体发育。
+ 27
https://www.archdaily.cn/cn/1033766/you-er-yuan-jian-zhu-wei-er-tong-su-zao-chong-man-xiang-xiang-li-de-kong-jian Diogo Borges Ferreira
5天之前
Rope vertical playground in Cheer Kindergarten by HIBINOSEKKEI + Youji no Shiro. Image © Siming Wu
在当代中日幼儿园设计 中,建筑师正推动室内空间从单纯的容纳场所,转型为充满活力的多感官体验环境 。这一转变契合发展心理学研究 :儿童的空间认知始于通过触觉与操作实现的感知运动互动。因此,设计师格外注重材料运用与游戏化学习方式 ,突破传统教室的局限,打造出可触摸、能激发探索欲且深植于本土语境的成长空间 。建筑本身成为教育工具,鼓励儿童通过直接的身体参与实现学习与发现。
+ 6
https://www.archdaily.cn/cn/1033731/zuo-wei-di-san-jiao-shi-de-jian-zhu-huan-jing-zhong-ri-you-er-yuan-zhong-de-jian-zhu-you-le-xing-tan-suo Moises Carrasco
2025年9月02日
Catalyst Building / Michael Green Architecture © Benjamin Benschneider
材料智慧指的是材料如何发挥作用、适应环境并与生态及文化系统产生交互作用。它考量的是,石头、钢铁或木材如何应对错综复杂的各种作用力 ,这些材料如何被开采获取与组合装配,以及在拆除后如何得以留存利用。在环境充满不确定性、供应链又紧张不堪的时代,设计师们正将材料智慧置于城市建设的核心位置。
+ 24
https://www.archdaily.cn/cn/1032043/yong-bao-cai-liao-zhi-hui-tai-ping-yang-xi-bei-di-qu-ru-he-tui-dong-mu-cai-chuang-xin Olivia Poston
2025年9月01日
© Marc Goodwin
大多数建筑师都能体会到自己全身心奉献于建筑行业的感觉。最初的理想职业对许多人来说成了噩梦。在经过严格的系统学习后,动荡的职业生涯可能会让建筑学子们感到沮丧或望而止步。推特 和领英 上的帖子广泛讨论了工作时间长和薪酬不均等话题,但几乎没有解决方案。建筑师们不断地在职业和激情之间交战,感受着爱与绝望并存。也许,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建筑师”这个头衔的定义。
https://www.archdaily.cn/cn/992082/tou-xian-wei-ji-ru-he-ding-yi-jian-zhu-shi Ankitha Gattupalli
2025年8月31日
Aerial drone view of Notre-Dame Cathedral during reparation works in Paris, France. Image © Agsaz via Shutterstock
巴黎圣母院 于2024年12月7日重新开放,这是自2019年火灾以来 首次向游客开放。巴黎圣母院的修复工程浩大,由首席建筑师菲利普·维伦纽夫(Philippe Villeneuve)牵头,雷米·弗罗蒙(Rémi Fromont)和帕斯卡尔·普吕内(Pascal Prunet)协助完成。 该项目涉及约2000名工匠、250家公司,耗资约9亿美元,工程规模庞大,工期紧迫,工程复杂程度不一。尽管年底前建成开放是重要的里程碑,但修复工程尚未完工,预计持续到2026年。
+ 11
https://www.archdaily.cn/cn/1033397/zhong-jian-ba-li-sheng-mu-yuan-fa-guo-biao-zhi-xing-da-jiao-tang-de-xiu-fu-zhi-lu Maria-Cristina Florian
2025年8月29日
Courtesy of Matter Matters Lab
利用他人遗弃之物,精心建造意味着什么?这一问题塑造了 Matter Matters Lab 的工作方向,该实验室是建筑师兼研究员 Catherine Söderberg Esper 在疫情隔离期间创立的一项倡议。Catherine 汲取跨文化经验,并受母亲身份转变带来的个人感悟所启发,开始将日常废弃物作为再生建筑系统的原材料进行研究。她的首次实验是用白胶粘合自己的剪发,开启了一种极其亲密且手工制作的方式。自那以后,该实验室受原住民知识体系的启发,专注于将有机废弃物转化为低影响的建筑材料,旨在打破建筑领域的开采模式。例如,利用废弃牛油果籽制成的“牛油果砖”项目,就体现了这种立足本地、循环利用且根植于物质、场所与关怀之间互惠理念的方法,为利用废弃物建造提供了新途径 。
https://www.archdaily.cn/cn/1032857/wo-men-neng-yong-shi-wu-jian-zao-ma-matter-matters-lab-de-xun-huan-shi-yan Eduardo Souza
2025年8月29日
New Artist Residency In Senegal / Toshiko Mori © Iwan Baan
在生态崩溃加剧 、粮食不安全状况日益严重的当下,人们愈发呼吁建筑领域不仅要关注景观,还要关注维持并修复景观的各类系统。在这些系统中,农业扮演着自相矛盾的角色:它既是导致环境退化的主要因素,又是推动生态恢复的潜在力量。工业化农业 通过单一作物种植、依赖化石燃料以及土地标准化,导致土壤肥力耗竭、栖息地破碎化,并加剧了气候变化。作为回应,农业生态学 应运而生,它以生物多样性、地方性知识以及自然的循环节律为根基,是一种与之相对的实践方式。它将农业重新定义为生态系统的再生,而非资源掠夺,同时推动社区和土壤自身的再生。
这种重新定义,为建筑 领域提供了发挥重要作用的契机。与农业生态学接轨,不仅意味着支持粮食生产 ,还意味着要关注维持粮食生产的更广泛的文化、空间和生态条件。这意味着建筑设计要顺应季节变化,支持共享利用,并以尊重土地和耕作者的方式开展建设。建筑不再仅仅是围合空间 —— 它成为培育、互惠与共生的媒介。
+ 47
https://www.archdaily.cn/cn/1033204/tu-di-de-yun-lu-jian-zhu-zuo-wei-nong-ye-sheng-tai-xue-de-ti-xian Diogo Borges Ferreira
2025年8月29日
克利福德塔 / Hugh Broughton Architects © Dirk Lindner
城堡 与堡垒 ,无论是独立矗立还是融入城乡景致之中,往往皆选址于具有战略意义、居高临下的要地。从高处俯瞰,它们傲视全城,其巍峨的建筑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如今,这些场所的原始功能已仅限于供人瞻仰思索,它们正经历着重估与重新融入日常城市生活的进程 。这些曾是军事或政治权力象征的建筑 ,如今正通过当代改造项目焕发新生,在保留过往痕迹的同时,与其历史遗产 展开对话。
+ 25
https://www.archdaily.cn/cn/1032758/cheng-qiang-zhi-shang-21-xiang-dui-cheng-bao-yu-bao-lei-de-dang-dai-gai-zao-gan-yu Camilla Ghisleni
2025年8月27日
https://www.archdaily.cn/cn/1033369/bei-jing-gong-zuo-he-li-jian-zhu-shi-jian-shi-wu-suo-fang-an-she-ji-shi-xiang-mu-jian-zhu-shi-shi-nei-shen-hua-she-ji-shi-shi-xi-sheng 韩爽 - HAN Shuang
2025年8月27日
Louis Kahn / Kimbell Art Museum © Rosenfeld Media via Flickr under CC BY 2.0
建筑往往由其实体形态、材料和结构元素所界定,但真正塑造空间体验的却是光 影。这些要素影响着人们的感知,引导着人们的动线,并激发情感共鸣,将静态的建筑结构转化为充满活力的动态环境。纵观历史,建筑师们一直巧妙运用光影的相互作用 ,将其作为创造氛围与赋予意义的基本设计工具。
+ 48
https://www.archdaily.cn/cn/1033334/chao-yue-xing-tai-guang-ying-ru-he-su-zao-jian-zhu-fen-wei Diogo Borges Ferreira
2025年8月26日
办公环境
2016 年成立于上海,西涛设计工作室的实践涉猎从一只吊灯到一个街区、从城市极小住宅室内到乡村老屋改造、从街头小店到青年社区等多种范畴和尺度的设计。与实践相结合,我们也专注于既存建筑更新和居住空间的物体组织等研究课题。
我们项目不受类型与规模的限制,在每一个设计过程中关注尺度、构造、邻近性和亲密感、过去与即刻的协调,通过对类型的探索和理解,尝试去揭示每个场地的可能性。
我们的设计方法是退隐到内部,让空间自里面生长并突破边界,在常被忽视的建筑与室内的间隙构建连接。希望用基本的形式、清晰的比例关系和意外的剖面变化,创造出细腻适宜的内外整体尺度感;发掘直接而日常的本土材料和建造手法转化为对工艺和细节的深度表达,让生活于简单之中展开其全部的复杂性。
工作室的作品被Gestalten、Phaidon等出版社书籍收录,也广泛刊载于国内外权威设计媒体 - The Architectural Review、Domus、The Plan magazine、AIT , Azure, wallpaper*、archdaily、dezeen、yellowtrace、DIVISARE等。
办公环境
网站: www.ateliertaoc.com
公众号: 西涛设计工作室
Instagram: atelier_taoc
https://www.archdaily.cn/cn/1002629/shang-hai-gong-zuo-xi-tao-she-ji-gong-zuo-shi-jian-zhu-shi-shi-nei-she-ji-shi-she-ji-yu-yan-jiu-shi-xi-sheng-shi-chang-he-mei-ti-zhuan-yuan Ryan Xu
2025年8月25日
向前,夏日的清凉,向后,山海交融美景 / Lang+Schwaerzler © Bruno Klomfar - Tom Maldener
从历史上看,公共洗浴 是保持个人卫生的基本需求,在私人浴室稀缺的地区催生了公共浴场。例如,在日本,钱汤(公共浴场) 在江户时代早期应运而生,成为当时大多数家庭缺乏独立洗浴空间时的重要设施。同样,在世界其他地区,由于管道设施 和水资源管理被视为奢侈品,共享公共浴池成为城市生活 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场所的功能逐渐超越了单纯的洗浴 ,成为人们社交、放松以及暂时逃离日常生活琐事的场所。
然而,在现代社会,私人浴室 已在当代住宅中普及,有效解决了曾经使公共浴场不可或缺的卫生问题。随着咖啡馆、健身中心、酒吧和爵士乐俱乐部等替代性社交空间的兴起,传统公共浴池已不再发挥同样的基本功能。尽管仍有人欣赏公共洗浴的社交属性,但在陌生人面前换衣服和弄湿身体的不便,仍会让许多人望而却步。
+ 29
https://www.archdaily.cn/cn/1033332/gong-gong-yu-chang-de-yan-bian-cong-bi-xu-zhi-suo-dao-ti-yan-zhi-di Jonathan Yeung
2025年8月23日
Monastério Beneditino de Catania © Lucas Reitz
西西里卡塔尼亚的圣尼科洛·拉雷纳本笃会修道院,其石墙回荡着五个世纪的回响,历经岁月雕琢、用途变迁、地震肆虐与埃特纳火山的炽热洗礼。其墙壁,作为历史的无声见证者,既被自然之火锻造,亦被人类之手塑造。然而,在所有它经历的变革中,没有一场能比得上意大利建筑师 Giancarlo De Carlo 自 1980 年起主导的那场变革 —— 既深刻又富有诗意。历经三十载的倾心投入,这一漫长的时间跨度,正是深入理解这一复杂而令人敬畏之地的必需,最终,这座昔日的修道院住宅以大学之姿重生,非凭强力,而是通过启示。
+ 22
https://www.archdaily.cn/cn/1032886/huo-yu-shi-de-shi-shi-xi-xi-li-qia-ta-ni-ya-ben-du-hui-xiu-dao-yuan-xiu-fu-zhong-jian-bei-hou-de-gu-shi Camilla Ghisleni
2025年8月22日
Yale Art + Architecture Building © gwathmey siegel & associates architects
到 19 世纪中期,美国大学开始正式将建筑学与土木工程和应用科学区分开来。建筑作为一门由技术能力和概念探究、空间想象力和文化机构 共同定义的学科正在兴起。随着这种学科特征在战后几十年的演变,其建筑表达与新兴的野兽主义建筑语言结合在一起。
+ 12
https://www.archdaily.cn/cn/1031890/cu-ye-zhu-yi-ru-he-su-zao-mei-guo-jian-zhu-jiao-yu Olivia Poston
2025年8月20日
BUGA Fibre Pavilion / ICD/ITKE University of Stuttgart . Image © ICD/ITKE University of Stuttgart
近年来,建筑领域愈发将适应性 、灵活性 与响应性作为核心设计原则。这一演变标志着从传统静态、永久性建筑向动态响应建筑的转变,后者能够根据不断变化的需求与条件进行调整。这一变革的核心在于“柔性建筑”理念,其利用柔韧材料与创新系统,打造出兼具功能性、可持续性与用户中心性的空间。柔性建筑通过会“呼吸”的膜结构 、可移动的立面 、可充气或折叠的结构以及可弯曲的表面得以呈现。它们为变革而设计——不仅体现在建筑环境方面的表现,还体现在如何适应功能转变、用户互动或临时搭建等各个层面。这种建筑方式挑战了对耐久性与控制力的认知,转而倡导一种更具响应性与开放性的建筑理念:建筑如同其所服务的社会一样,必须具备演进的能力。
+ 53
https://www.archdaily.cn/cn/1033259/li-jie-rou-xing-jian-zhu-cong-ji-nian-xing-di-biao-mai-xiang-shun-jian-ti-yan Diogo Borges Ferreira
2025年8月20日
https://www.archdaily.cn/cn/1033258/shang-hai-gong-zuo-hcch-he-chen-jian-zhu-jian-zhu-shi-shi-nei-she-ji-shi-shi-xi 韩爽
2025年8月18日
Mars Hydrosphere © Clouds AO
城市正被重新构想为有生命、会演变的有机体,它们融合了数字智能、生态系统与新型材料,共同塑造着激进的未来图景。在卡洛·拉蒂(Carlo Ratti)策划的“智性·自然·人工·共生”(“Intelligens. Natural. Artificial. Collective.”)双年展 上,750 余名参展者挑战了建筑、景观与技术之间既定的界限 。主展中展示的多个概念项目 ,同样对建筑、景观与技术的传统界限发起了挑战。从生物适应性城市系统、火星水基定居点,到卫星数据的沉浸式交响乐,这些作品共同构想了共居、韧性 以及星球意识的新模式。
本月“未建成项目精选”将呈现六个推测性项目,它们作为 2025 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展览的一部分 ,旨在激发人们对城市 与人类聚居区未来的重新思考。其中,一些提案将建筑转变为自给自足的、有生命的基础设施,另一些则探索数据与感官界面如何重新定义我们与自然及城市环境的关系。这些项目共同展示了建筑师和设计师如何利用未建成作品,构想地球及更广阔空间中生活的新可能。
+ 21
https://www.archdaily.cn/cn/1032861/2025nian-wei-ni-si-jian-zhu-shuang-nian-zhan-jie-xiao-liu-da-ji-jin-cheng-shi-gou-xiang Nour Fakharany
2025年8月13日
委内瑞拉馆 / Carlo Scarpa © Flickr user Jean-Pierre Dalbéra
在意大利 威尼斯 双年展花园(Giardini della Biennale )众多宏伟且精心打造的国家馆中,有一座展馆 出自威尼斯本地最负盛名的现代建筑师之手。这座展馆便是委内瑞拉馆,由建筑师卡洛·斯卡帕 设计,坐落于俄罗斯馆与瑞士馆之间。在诸多方面,该建筑体现了其设计师的典型设计手法,却也不乏独特之处。它为欧洲最重要的双年艺术展而建,属于继早期更偏古典主义风格展馆之后的一批现代主义 展馆之列。
+ 20
https://www.archdaily.cn/cn/1033021/cong-xiao-wei-ni-si-dao-wei-ni-si-qia-luo-star-si-qia-pa-de-wei-nei-rui-la-guan-xu-shi Mohieldin Gamal
2025年8月13日
Kangiata Illorsua Ilulissat 冰峡湾中心 / Dorte Mandrup. © Adam Mørk
生态保护区、国家公园 和历史遗迹等旅游目的地,位列全球最受欢迎的景点之列。受不同动机的驱使 —— 从审美欣赏到渴望与自然建立联系 —— 游客们被那些具有历史意义、风景优美 或建筑价值的地点所吸引。在此背景下,负责保护和管理这些场所的机构,就必须在沟通和空间设计方面采取周到的协调策略。其中一种策略便是兴建游客中心 :这些建筑结构不仅接待宾客,还兼具教育和引导功能。这些建筑是景点与受众之间的桥梁,将该地的生态 、历史 和文化价值 转化为建筑形式。
+ 23
https://www.archdaily.cn/cn/1032884/jian-zhu-chang-tan-suo-de-yao-yue-quan-qiu-25-zuo-you-ke-zhong-xin Camilla Ghisleni
你知道吗? 您现在将根据您所关注的内容收到更新!个性化您的 stream 并开始关注您最喜欢的作者,办公室和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