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中国事务所在芝加哥建筑双年展回望传统,书写建筑历史新篇章

本文最初发表在博客芝加哥建筑双年展上,芝加哥双年展是北美最大的当代建筑的平台。2017年的双年展题为创造新历史(Make New History),将于2017年9月16日到2018年1月6日之间对公众免费开放。

当我们提到中国的当代建筑时,总是会联想到那些由国际建筑事务所设计的巨型项目,它们经常在设计媒体上被大篇幅提及。从OMA的CCTV央视总部大楼深圳证券交易所总部,到近期完成的由MVRDV设计的天津滨海图书馆以及SOM设计的保利国际广场,这些项目以独特的体量占据了城市的天际线,宣称它们的建成便是为了吸引眼球。

除了单体建筑之外,中国的超级建筑热潮正在迅速生产全新的城市,这一过程原本旨在缓解国内超大都市地区的高密度情况,并给城市生活提供一种新的模式。然而这些高度品牌化的环境正在推动全国性的人口迁移——以农村人口流失的形式——以及社会压力的出现,与此同时也忽略了那些位于城市中心的中国传统建筑的魅力。

中国事务所在芝加哥建筑双年展回望传统,书写建筑历史新篇章 - 更多图片+ 3

在今年的芝加哥建筑双年展,三个来自中国的建筑事务所——创盟国际(Archi Union)标准营造(ZAO/Standardarchitecture)都市实践(URBANUS)接管了舞台,他们代表了更少为人所知但更加审慎的中国设计一代。这三个事务所都展现了对中国城市化存在已久的文脉的研究,以及一些通过赋予传统地段新生命来“创造新历史”的建筑项目:寺庙群,历史街区,以及胡同。通过使用那些自城市建设伊始就在使用并构成了中国建筑肌理的材料,建筑师将特定的建筑类型演变成为现代的形式,提出了一种社会聚集和协作的前瞻性视野。

Chi She exhibition space in Shanghai, designed by Archi-Union. Images by Yuchen Hu (left) and Shengliang Su (right)

都市实践,创盟国际以及标准营造一道,代表了中国那些遭到曲解的建筑师。似乎他们的工作离不开标志性摩天大楼和即时城市(Instant Cities)的全球化都市主义,但恰恰相反,它更接近于王澍和陆文宇的普利兹克奖获奖作品,他们的设计将丰富的屋顶线条和复杂的中国历史建筑的图案嵌入到更加大胆的作品当中。中国这一代的建筑师还用简单的砖块、瓦片和厚板来创造奇迹,他们会将这些材料直接摆设或铺陈在可能有着上千年历史的建筑上。基于对这些自身就有着极为悠久历史的传统类型和材料的运用,他们创造出了深深根植于中国传统、社会与文化当中的建筑。

通过邀请这三家事务所来到芝加哥,Johnston 和 Marklee 将这些在中国依然存在的本土建筑实践带入了公众的视野,将他们纳入了对于建筑历史的再利用和再改造的跨文化对话当中。

Installation view of Archi-Union projects at the 2017 Chicago Architecture Biennial. Image by Steve Hall © Hall Merrick Photographers

创盟国际的装置“机器人工艺:传统材料创造新历史”由三个近期由事务所完成的项目精致的木质模型构成,每个模型都放置在一个源于该项目代表建筑形式的基础之上,并面对着建成作品自身的照片背景。这三个项目从左到右分别是上海池舍展览空间,上海西岸 FAB-UNION SPACE以及为中国四川省道明镇乡村社区所建造的竹中文化交流中心。

在第一个项目中,现有的建筑经由一片起伏的立面而得到更新和加固,这段立面由机器人砌砖工一点点建成。在第二个项目中,FAB-UNION SPACE的中心元素是一片由现浇混凝土浇筑而成的双曲抛物面墙面,它在建筑的中心扭曲变化,将空间打破成为更加亲近的、引人入胜的口袋空间。最后,竹中文化中心是一个在轻型的预制钢架之上建造的新型结构,顶部有一个由竹结构支撑的环形覆瓦屋顶。

Fab-Union in Shanghai’s West Bund neighborhood, designed by Archi-Union. Images by Hao Chen (left) and Shengliang Su (right)

“结构的美学属于当地文化与传统环境,”在一段由ArchDaily实现的视频当中,事务所的负责人袁烽(PhilipF. Yuan)这样解释。但在这里,这些材料超越时间的特质通过新技术的使用而被塑造成了新的形式,这种实践正在逐渐成为无缝整合过去和未来的一种手段。创盟国际的作品将自身固定在传统的、现有的材料上面,因为机器人制造与前沿技术的使用而赋予了它们新的意义。 建筑文摘(ArchitecturalDigest)的Fred A. Bernstein将其描述为“用旧的灵魂来生产新的建筑”。

在“创造新胡同新陈代谢”中,标准营造致力于恢复以及保护北京市中心的居住巷弄——胡同,它们构成了北京的历史城市肌理,但正在因为当代城市的建设而被逐渐拆毁。展览展现了三个不同的项目,它们为这些居住组团精心插入了新的社区生活空间:“微杂院”儿童图书馆与艺术中心,“微胡同”以及“共生院”。这个由张轲在2001年创立的基于北京语境的工作室提出不同的观点,从各个尺度研究基础设施,从而探索“旧胡同和院落作为公共空间的生产者以及社会互动的催化剂”的潜力。

Micro Yuan’er Children’s Library and Art Centre in the Dashilar neighborhood of Beijing, designed by ZAO/standardarchitecture. Image by Shengliang Su

在双年展中,模型和照片让参观者感知到这些当代胡同的亲切尺度以及空间组织。台阶状的砖体加建以及玻璃门廊将简单的庭院转变成了一个阶梯状的景观,在这里孩子们会有机会进行探索发现,而街坊邻里也可以聚集活动。

Micro Hutong by ZAO/Standardarchitecture in Beijing. Image by Chen Su (left) and Shengliang Su (right)

都市实践双年展的装置检验了对中国历史纪念物进行修缮、再造与保护的效果。都市实践由1999年在合伙人刘晓都、孟岩和王辉的领导下成立,现在深圳和北京均有分部。事务所不仅仅是一个建筑实践,他们将自己描述为一个智囊团,希望在中国城市建成环境重塑的巨大变革当中为构建条理清晰的城市化进程提供建筑策略。

芝加哥双年展中,都市实践展示了两个近期的项目。第一个项目是对于五龙庙的环境设计,五龙庙是中国最古老的道教庙宇,在没有维护的状态下保持了一千多年,直到它被修缮成为一个精神性的中心与以中国古代建筑为主题的博物馆。第二个项目则是对于南头古镇的改造规划,希望借此振兴深圳的历史街区。在深圳这样一个高速城市化迅速取代城中村的惊人案例的语境下,都市实践试图阐释平衡保护与发展之间关系的复杂性。

Five Dragons Temple by URBANUS. Image by Yang Chaoying

在任何关于中国当代建筑的讨论中,与那些“明星建筑师”的作品相比,当前这一代中国建筑师应当收获比目前更多的关注。中国的新建筑远远不仅仅是巨型城市和线条优美的剧场。事实上,像上面这样的本土实践正在建立一套新的语汇,作为数个世纪的历史与当地建筑传统的延伸。

这三个在芝加哥双年展进行展览的事务所仅仅代表了中国新兴建筑市场的一个子集。北京的建筑营(Arch Studio),上海的木君建筑设计(M ore Design Office)Rural Urban Framework事务所以及李晓东建筑事务所(Li Xiaodong Atelier)也在用类似的模式工作,他们根植于中国当地的情感与传统当中并受其启发。通过给与这些在本土层面进行创作的事务所一个机会来讨论其研究成果,如双年展这样的国际性的展览可以帮助他们接触全球的观众,并为那些值得保护的建筑遗产赢得赏识。

想要获得更多关于中国当代建筑的信息,或添加您自己的案例,请点击链接Are.na

翻译:白楠

关于这位作者
引用: Vadot, Chloé. "中国事务所在芝加哥建筑双年展回望传统,书写建筑历史新篇章" [At the Chicago Architecture Biennial, Chinese Firms Look to Tradition to Write a New Chapter in Their Nation's Architectural History] 28 12月 2017. ArchDaily. (Trans. Han, Shuang) Accesed . <https://www.archdaily.cn/cn/886093/zhong-guo-shi-wu-suo-zai-zhi-jia-ge-jian-zhu-shuang-nian-zhan-hui-wang-chuan-tong-shu-xie-jian-zhu-li-shi-xin-pian-zhang>

您已开始关注第一个帐户了!

你知道吗?

您现在将根据您所关注的内容收到更新!个性化您的 stream 并开始关注您最喜欢的作者,办公室和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