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最近几座新车站和隧道的竣工,雅典地下地铁的扩建和塞萨洛尼基地铁系统的发展在希腊即将完成。直接连接雅典机场和比雷埃夫斯港的建设,以及塞萨洛尼基第一条地铁线路的建设正在进行中。摄影师皮格马利翁·卡拉萨斯拍摄的照片显示,新的地下基础设施将把希腊两座城市融合在一起。
随着最近几座新车站和隧道的竣工,雅典地下地铁的扩建和塞萨洛尼基地铁系统的发展在希腊即将完成。直接连接雅典机场和比雷埃夫斯港的建设,以及塞萨洛尼基第一条地铁线路的建设正在进行中。摄影师皮格马利翁·卡拉萨斯拍摄的照片显示,新的地下基础设施将把希腊两座城市融合在一起。
在2014年的威尼斯双年展上,著名建筑师和策展人雷姆·库哈斯选择了一个不同寻常的策展主题。他没有去探索现代社会里那些广泛而主要的议题,也没有关注它们在建筑领域的表达,而是选择“本源”(Fundamentals)作为主题,而主展览被命名为“建筑的元素”。具体说来,就是建筑物去除枝节后露出的根本,是普通的建筑师为日常的建筑所做设计时使用的简单要素。按照库哈斯的说法,“建筑是一种职业,被训练的目的是把东西组装起来,而不是拆卸它们。只有在显微镜下观察建筑的元素,我们才能认识到文化的偏好、技术的进步、全球交流的增强所引发的变化、对气候的适应、地方上的规范,以及建筑师的理念——它构成着当今的建筑实践。”
最近几年的微型住宅流行之势难以忽视。电视节目市场上和 Pinterest 图片上日益充斥着探索微型住宅的话题和信息,你的微型住宅的家会缩小到一个步入式衣帽间的大小,每一个房间都肩负起三重功能角色。电视真人秀上看起来吸引人的东西通常在真实生活中会大打折扣、不尽如人意,并且当人们越来越渴望、追求一个能够使他们摆脱物质世界束缚的生活方式和期望能够去旅行的时候,这对于极小住宅的实际建造意味着什么呢?它只是一个实际上并没有人居住的热爱旅行游走的人的奇妙幻想吗?在主流世界中它真的能够实现吗?
New Generations是一个位于欧洲的平台,他们分析欧洲兴起的、最具革新性的建筑工作室,为知识、观点、理论与创作的交流提供新的空间。自2013年以来,New Generations已经将超过300多个项目带到众多文化活动,如建筑节、展览、视频采访、创意工坊等实验性活动中。
鲜少有城市能像布拉格一样将历史和当代文化结合起来。有着“万城之母”之称的布拉格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幸免于当时普遍的战争摧毁,也因此这座城市多样的建筑可以追溯到超过一千年以前。作为欧洲的一个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这座城市已经成为了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大都市,既保有历史又展望未来,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城市之一。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到来,设计师和建筑师们正在从酒店、餐厅、办公设施体验和景观建筑等几乎所有设计领域,对革新的解决方案进行反思和设计。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影响我们健康和安宁的因素中,有19%与建筑环境直接相关,这使得建筑师和设计师成为保护公众健康的关键。
2020年8月4日,贝鲁特这座城市40%的区域在几秒内毁于一瞬。微不足道的几秒钟时间已然决定了这座黎巴嫩首都的城市和社会结构以及建筑遗产的命运。多年积累下来的文化资产即刻陷入危难,这场灾难造成的伤害比起声名狼藉的十五年内战更为触目惊心。这几秒钟抹去了过去和现在,并摧毁了未来的愿景。
撼动了这座城市东北区域的港口爆炸使得丰富的文化中心受到重创, Mdawar,Rmeil,Gemmayze,Achrafieh,Mar Mkhayel,Karantina和Geitawi等社区遭到严重破坏。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的统计数据,爆炸波及了200000个住房单元,估计有40000栋建筑物受损,其中3000栋受损严重。
以针对快速城市化的挑战为主要工作重心的联合国人居署(UN-Habitat),又称联合国人类居住和可持续城市发展署,一直以社区的积极参与为中心开发城市设计领域的创新方式。ArchDaily 与联合国人居署合作,为您带来由由人居署直接提供,我们编辑进行改编的专题新闻、文章和访谈。
在与联合国人居署的第二次合作中,我们探究如何与边缘化地区的儿童共同设计和为儿童而设计的各种案例。事实上,顺应儿童需求的规划能够帮助建设一个充满活力和生气的包容性城市。本专题以“儿童空间”为中心,并重点介绍孟加拉国、尼日尔和越南的案例。这些公共空间的实施项目力求推动环境友好型宜居城市的建设,同时通过采取参与式方法让年轻人从一开始就参与其中。说到底,没有人比孩子们自己更了解自身的需求。
ArchDaily 2020年8月的主题,共同生活,邀请读者思考我们与周围的人一同栖息于空间中的方式。在这篇文章中,我们探讨在一个遭到新冠疫情冲击的世界中共同生后的不同方面,以及为了创造一个每个人都有生活,工作和成长的空间的世界而必须做出的改变。
如今,我们与周围的人的互动被社会隔离所限制,导致许多人开始质疑——这真的是遏制新冠疫情传播的最好方式吗?全世界的人们仍然烦心于这场传染病所带来的变动,强制将你自己与朋友和家人隔离,尤其是在你最需要他们的时候,似乎显然并不人道。尽管隔离毫无疑问是必须的,积极的语言似乎能够更好地传递这些信息。例如,一个类似于“6英尺的共情”(6ft of Empathy)的口号强调了必须的安全原则,却没有剥离人类赖以持存和繁荣的社会要素。
随着社会的需求和愿景的转变,空间类型和建筑功能不断地受到质疑。而这种重新评判的过程则逐渐成为了创新的前置条件。如下,本文描述了建筑在日常生活的几个方面对社会根本变化进行的探索,以及对现有的有关功能和空间假设的挑战。
临时建筑装置可充分利用微小的空间并能够为使用者提供较为亲密的体验。作为临时建筑的一种,这些快闪场所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它可以追溯到至少罗马时代,出现在被称为ludi的节日庆典场合下 。它们突破了建筑的界限,其轻巧的触感可发挥最大的冲击力,每一个临时装置都是在试图表达一个观点。如今,它们的设计通常是围绕着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进行的,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建筑中自古就有太阳能采暖,那时人们使用黏土和石头墙在白天储存热量,并在夜晚缓慢地释放它。然而,太阳能采暖的现代形式最早出现于1920年代,当时欧洲建筑师开始在集体住宅中实验被动的太阳能方法。在德国,Otto Haesler,格罗皮乌斯等人设计了概念性的 Zeilenbau 公寓,优化了日照。随着美国“向日住宅”的引进,二战期间的石油紧缺很快使太阳能采暖得到普及。这一系统的多种变体风靡全世界,但直到1967年第一堵特朗勃墙才被建筑师 Jacques Michel 在法国的Odeillo应用。得名于工程师菲利克斯·特朗勃(Felix Trombe),这一系统将玻璃和一种暗色的吸热材料结合起来,将热量缓慢地传导进房子内部。
建筑立面是一个建筑项目的名片,作为整体想象力的一部分,通常是一种极具标志性及高识别度的建筑元素。
我们经常在摄影和艺术作品中看到它们,例如Andreas Gursky的作品,或作为电影布景的一部分。 最为令人难忘的是导演韦斯安德森的“布达佩斯酒店”的粉红色对称建筑外观,甚至一些音乐录影带或专辑封面,比如Led Zeppelin的惊世之作“物理涂鸦”。
在2050年世界人口预计会达到97亿,也就是说在未来30年中将有20亿的人口增长。
由于世界人口持续增长,在我们如今已经面对的令人恼火的难题之上,新的挑战还将会出现。我们将要如何共同生活?已经推迟到2021年的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的主题打算去对在政治差异、不包容日益加深和经济不平等日益增长的时期中建筑所扮演的角色发起讨论并鼓励人们提出提案。
2019年深圳城市\建筑双年展(UABB)的主题为“城市交互”(2019年12月21日-2020年3月8日),ArchDaily与“城市之眼”部分的策展人共同推动“新技术如何影响建筑和城市生活”的讨论。下面的投稿是系列科学论文的一部分,选自“城市之眼”征文,是为筹备展览发起的:国际学者受到邀请,向策展方卡洛·拉蒂建筑事务所(Carlo Ratti Associati)、华南–都灵联合实验室提出他们对于展览观点的意见。您可以在此阅读。
根据联合国发布的“2018年世界城市报告”,数据显示,“预计在2030年,全球百分之六十的人口都将居住在城市,每三个人中就会有一个人居住在至少人口达到五十万的城市”。在亚洲,预计在2018年和2030年之间,人口到达50万或者以上的城市数量将会增长23个百分点。中国,以$25.27万亿的GDP,作为全亚洲最大的经济综合体,无论在经济上还是人口上,都在经历着飞速的增长。
当越来越多的外来打工者开始大量涌入中国的大型城市,如何找到可负担的经济型住所成了打工者们心中的当务之急。有些人决定直接搬离市区,选择忍受每日漫长的通勤,也要住在郊区相对较便宜的地段。而有些人则选择在通过创新的设计改造,将他们的住宅转变成一个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微住宅。
微型住宅在近年间的流行已经属于公开的秘密,它是极简主义波西米亚生活方式的象征之一,也是对当下过度消费的一种回击。从改装房车到预制的Muji住宅,再到未来主义的Nestron pods方舱,建筑界在过去十年间见证了各式微型住宅在世界范围内的极速传播。它们所形成的社区也如雨后春笋一般在北美、新西兰、东亚等地纷纷涌现。微住宅将简约而古朴的生活方式与注重社会交往的集体空间相结合,促使志同道合的家庭与个人聚集到眼下流行的微型住宅社区中来。下面我们将着重介绍几个这样的案例。
当重大社会变革加速发生、人们对决策过程产生不满时,社会在政策与治理惯性中迸发出自下而上的运动、激进主义与大胆尝试。在如此多社会行动的实例下,建筑师是否拥有自己的方式来表达立场?是否有能力打破现状构架?
人们正在努力建设一个更加可持续的世界,项目选择的材料无疑在最小化碳排放量方面起到最为重要的作用。例如用塑料瓶建造墙体能够防止它们增加垃圾填埋地的环境负担。然而,有一种数个世纪以来在世界各地被使用的、在可持续性方面超越所有其他选择的建筑材料:土坯。
在世界各地的所有城市中,都存在着某种形式的剩余空间,被遗忘的城市结构碎片,亦或是过去发展重叠层的残余部分。这片土地的条件使其不适合大多数传统建筑,但却使其成为建筑发明的沃土。这些填充式建筑赋予空地的拐角地段、死胡同和奇形怪状的地块新的价值,为内向型城市发展开辟了新的领域,扩大了可利用的居住空间,增加了人口密集城市的设施。本文探讨了城市剩余空间在实验和城市激活方面的潜力。
伞形柱,或称空心拱顶,是 Amancio Williams(布宜诺斯艾利斯,1913-1989)设计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其形式的特点,能够承载大量的重量,同时独立地保持平衡。换句话说,它在自身独特的形象之外,不需要任何加强的结构就得以保持站立。
建筑中对于空心拱顶的研究是由威廉姆斯在1939年开始的,其成果是大量的论文和小比例尺的模型。这些结构是专门为高挑的屋顶而设计的,也被称为“雨伞”或“大遮阳伞”,是阿根廷现代建筑运动的一个典型例子,以其在形式和功能上的实验而著称。
在尤卡坦,建筑师们在位当代建筑复兴一项古老的玛雅灰泥技术,他们将现代建筑与区域历史文化融合起来。这项技术叫做“Chukum”,这个术语来自于原产自墨西哥的白化哈瓦第树的俗名。这个材料由 “Chukum” 树皮做成,拥有很多不同于传统灰泥的特质,包括不透水性和自然的泥土颜色。尽管 “Chukum” 在当年西班牙征服玛雅文明后失传,在90年代末,它被ReyesRios+Larrain Arquitectos 这家建筑公司的萨尔瓦多·雷耶斯·里奥斯重新发现并付诸应用,使之在这片区域开始复兴。
近几十年来,工业制造领域已经普及了机器人自动化。大多数汽车、家用电器、甚至家用机器人本身,都来自于机器人“大军”的制造和组装。机器人自动化带来了更高的生产效率,更安全的工作环境,更低的成本和更卓越的品质。经过多年发展的机器人流水线,过程中已经仅需要极少的人工干预和配合。
罗马万神庙的穹顶上应用了许多特殊的结构,以使这大胆的结构能够成立。其中一个技术与混凝土在整个结构中密度不同的构成有关。更接近顶部的地方,混凝土中选用了更轻盈的石头以减轻穹顶的重量,保持底部的稳固。另一个技术是包含了“镶板”,它们无非是减去部分的混凝土,在保持足够强壮可以支撑其自身重量的剖面的同时,减轻穹顶的重量。这座在近1900年前建造的建筑至今仍以其天才的解决方案使我们感到惊奇。使用恰好足够完成其主要功能的量的材料,并因此创造出有智慧的结构,这仅仅是这栋建筑教给我们的课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