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2019-2020年深圳双年展带来的启示:建筑双年展的未来将是如何?

2019年深圳城市\建筑双年展(UABB)的主题为“城市交互”(2019年12月21日-2020年3月8日),ArchDaily与“城市之眼”部分的策展人共同推动“新技术如何影响建筑和城市生活”的讨论。下面的投稿是系列科学论文的一部分,选自“城市之眼”征文,是为筹备展览发起的:国际学者受到邀请,向策展方卡洛·拉蒂建筑事务所(Carlo Ratti Associati)、华南–都灵联合实验室提出他们对于展览观点的意见。您可以在此阅读。

过去的几个月里,我们听到了许多对于疫情之后世界的预测:电影院的消失,办公室的消失,甚至城市本身的消亡。那么建筑展览呢?2019-2020深圳双年展拥有不幸的特别,因为它是此类展览中第一个被大流行病打断的,作为策展人,我们想要分享对于建筑双年展未来的想法,因此我们整理了一系列专门针对“城市之眼”的长篇社论。

在大流行病发生之前,双年展的意义就已遭受质疑了。它们始于19世纪,是全球性展览推广运动的一部分(其中最著名的是世界博览会),在西方帝国和工业化国家中作为庆祝和竞争的场所。众多临时展馆构成包罗万象的集合,展示着全世界的建筑成果,每个国家(尤其主办国)极力宣扬着,想要展现它们最高的辉煌和实力。21世纪的评论家质疑昂贵、短暂的展览的合理性,毕竟通过网络能让更多人参与进来;他们也明确问过,当现代世界由流动性连接定义时,为什么我们还延续分民族国家办展的传统?

与我们生活的其他部分一样,新冠疫情加快了我们的决策速度,远远快过这场辩论的推进。深圳展览的突然终止证明了,建筑双年展的一些相关部分是可以虚拟呈现的。“城市之眼”系列社论从2019年4月开始,策展方宣布了UABB 2019在中国深圳的主题,源于简·雅各布斯“街道之眼”的启发,以及她对城市生活的看法。来自世界各地的36个主要参展方为我们丰富了这一概念,在开幕之前,给作为策展人我们带来不少工作上的启发。除此之外,从2019年12月展览开幕一直到今天的7个月内,“城市之眼”征文中选出来的另外15篇文章也极大地推进了上述议题的讨论。

由Archdaily组织、整理的这一系列投稿和论文,旨在为实体展览提供数字化补充。“城市之眼”实体展览在开幕一个月后就因疫情中断,但反倒为我们的工作提供了动力。强制性撤展的七个月后,也即是UABB虚拟闭幕仪式的三个月后,这一系列文章连同网上展览一起,成为了人们体验双年展的主要途径。

随着虚拟展览的持续进行,我们意识到,就连需要肢体互动的展览也可以通过全新的方式在全世界传播。所有设计的数字化图纸在开源平台上共享,为深圳的本地建造提供了机会。全球Fab Labs网络的参与者都能在世界各个城市还原双年展的一部分,为线路板、建筑模型和互动装置创建1:1或小尺度的复制品。线上生产减少了环境对国际化双年展的影响,同时也赞颂了深圳“世界工厂”的角色。鼓励参与者在自己的城市组装构件,这进一步推动了“当地生产”的理念。除了在全球受困的情形下收获灵活性的好处之外,这样的方式还能规避人和货物的碳密集供应链。通过操控“比特”而非“原子”,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更加可持续的未来。双年展可以从实体模型的集合发展为数字化、大众化的传播形式。

2019-2020年深圳双年展带来的启示:建筑双年展的未来将是如何? - 2 的图像 4
© Prospekt

Archdaily系列文章和“当地生产”原则都基于同一思想的传播,即超越地理边界和现有交流设施的思想。换句话说,双年展,还有建筑本身,首次也最先成为了“讨论之下的空间”。

尽管有以上成就,我们对深圳的亲身体验和远程体验使我们相信,传统建筑双年展至少两个方面应当被保留。首先是志趣相投的专业人士在共享空间中的体会到的丰富性。这就跟人们米兰设计周体会到的氛围一样,那可是名副其实的设计狂欢节。物理空间有特别的能力,能促进意外的联系或消除社会的分隔。我们被迫偶遇,或许甚至能够理解那些与我们共享空间的人。

2019-2020年深圳双年展带来的启示:建筑双年展的未来将是如何? - 3 的图像 4
© Prospekt

我们必须保留的第二点在于,线下的双年展不但是交流思想的场所,而且能加快城市演变的进程。新的环境因素——如今的大流行病,或者一般会提到的气候变化和物联网——正在城市的日常生活中渐渐浮现。在这一生态系统中,创新性的临时展览就如同城市基因的变异。在面对快速变化的时候,我们必须促进快速的实验和对新环境的快速适应。因为疫情原因,这类情况在世界各地发生着:临时的自行车道或室外露台可以帮助我们在大流行病过后重新规划城市。在深圳的福田高铁站——双年展的两个主会场之一,一个宽大、空旷的大厅能被重新布置,完全基于我们想如何利用它来举办“城市之眼”的展览。

除了重构空间本身,亲身体验展览的那段时间里,我们也能够与里面的新技术互动。我们让观展者去MVRDV设计的“信息点”展览处登记,并给他们两种选择:被场地内部嵌入的技术系统面部跟踪(以获取有关展品的更多信息),或选择退出。有趣的是,大部分登记的人都更倾向于不被跟踪,宁愿放弃部分体验也不想出现在面部识别系统中。这是发人深省的、令人惊讶的发现,关乎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交汇处个人数据的所有权和共享,并使与此有关的辩论变得更加激烈。自COVID-19爆发以来,智能技术系统的风险被进一步复杂化了,因其可能带来种种公共卫生利益,包括追踪接触者和远程工作。双年展的布展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与城市和新技术互动的特别场所。

2019-2020年深圳双年展带来的启示:建筑双年展的未来将是如何? - 4 的图像 4
© Prospekt

基于以上原因,我们坚信线下双年展将会回归,与被COVID-19阻断的这次展览相比,希望之后的双年展能做到更加可持续,更加易于参与。这些难能可贵的展览可以摆脱它们对于“包罗万象”的野心,尽可能免受民族主义的干扰,但丝毫不会失去原有的追求。双年展是交流信息的平台,构建人类联系的场所,也是为世界各地建筑师的共同贡献而建的纪念碑。如果我们要建设和完善未来的城市,双年展是我们必须使用的众多工具之一。

译者:汤浩恒

“城市之眼”策展团队: 卡洛·拉蒂(Carlo Ratti), 博明凯(Michele Bonino), 孙一民,贝丹尼(Daniele Belleri),爱兜(Edoardo Bruno),徐好好,瓦莱里娅·费代里吉(Valeria Federighi), 克劳迪娅·梅纳尔迪(Claudia Mainardi), 莫妮卡·纳索(Monica Naso),艾瑞卡·贝特加(Erika Bettega), 卡米拉·佛罗瑞纳(Camilla Forina), 林嘉晨,陆宪

关于这位作者
引用: Eyes of the City Curatorial Team. "2019-2020年深圳双年展带来的启示:建筑双年展的未来将是如何?" [What Futures for Architecture Biennales? Lessons Learned from the 2019-2020 Shenzhen Biennale] 15 9月 2020. ArchDaily. (Trans. Milly Mo) Accesed . <https://www.archdaily.cn/cn/947621/2019-2020nian-shen-zhen-shuang-nian-zhan-dai-lai-de-qi-shi-jian-zhu-shuang-nian-zhan-de-wei-lai-jiang-shi-ru-he>

您已开始关注第一个帐户了!

你知道吗?

您现在将根据您所关注的内容收到更新!个性化您的 stream 并开始关注您最喜欢的作者,办公室和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