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Scarlett Miao

BROWSE ALL FROM THIS AUTHOR HERE

当代中国公租房:在政策改革下实践创新型住宅

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系教授萨斯基亚·萨森(Saskia Sassen), 在她合作著有的《基多宣言:开放城市》一书中,谈到随着时间的推移,伴随富裕空间扩张的是社区的高度封闭化。萨森提议“城市是一个应该包含富人和穷人的空间,真正的城市不可能实现人人平等,这也不应该是城市的功能。但是一个良性运作的城市应当包含一种伦理上的可能性,即一种都市伦理。这种伦理一方面能够整合吸收每一个城市都会面临的那种不平等,而在另一方面,这种伦理又能够使一种不依赖于绝对平等的都市社会公平正义成为可能,这比依靠绝对平等而实现的社会公义更加困难。”

传统材料在当代中国建筑中的传承与创新

在过去十年中,人们对手工制作的建筑以及当地和可再生材料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越来越感兴趣。 在对建设带来的巨额环境和经济费用的担忧下,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越来越被如今的城市规划者所接受,即“既能满足当代的需要, 而同时又不损及后代满足其需要的发展模式 ”。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的‘成长’,2007与2021对比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是由王澍和陆文宇(业余建筑工作室)设计,负责从总体规划到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的全部工作。象山北侧是校园的一期工程,于2001年设计,2004年建成,是由十座建筑与两座廊桥组成的建筑群,建筑面积约7万平方米。象山南侧的校园二期工程,于2004年设计,2007年建成,由十座大型建筑与两座小建筑组成,建筑面积近8万平方米。

两期的施工期各十四个月,大量的手工建造产生大量在现场才能解决的问题,被无数双手反复触摸。2007年,摄影师Iwan Baan记录了竣工后的校园,2021年,摄影师赵赛使用原焦段镜头拍摄了同场景的校园照片,十几年的时间中,绿植覆盖和遮挡,建筑有了自己的生命。

摄影作品|让·努维尔西海美术馆 / ACF

西海美术馆(TAG Art Museum)位于青岛西海岸新区,由让·努维尔建筑事务所设计的,12间相互连通又相对独立的展厅组成。美术馆于2021年8月12日正式对外开放。ACF最新发布了一组建筑摄影,展示了美术馆是如何与周遭天光海景相融的。美术馆临海而建,展厅沿着海岸线分布。美术馆的长廊展厅采用了127片阳极氧化铝电动遮阳扇。走近美术馆,阳极氧化铝电动遮阳扇映射出蔚蓝的天色。建筑立面映射出黄昏时分晚霞的色彩。

喝一杯?10座城市,10种“喝”法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茶和酒都占据了相当重要的美学地位,也影响了中国文学和艺术的语言。 在古代,人们常常用酒作为礼物交换,后来他们用茶来交换。 如今,中国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重拾了这种代代相传的饮酒文化,并以新的当代空间重新诠释,而这样的一种新型饮酒喝茶的文化,在各大城市的咖啡馆和酒吧中不断演变。

从城市走向乡村,10 个中国民宿设计

城市的边缘地带一般指位于两个地区边界的郊区。 在当代中国城市的快速扩张之下、以及交通方式不断升级的今天,城乡边界在不断被推敲和重新定义。

创造舒适的儿童空间:10例中国幼儿园设计

布鲁斯吉尔克在他的文章“学习环境中的场所营造和变化”中展示了对当代教育的激进观点,他认为,这种观点已经过时,不能满足现代世界的需求。 学校没有提供一个在更广泛的城市环境中运作的个人世界,而是成为童年的内化贫民窟,与他们应该服务的社区隔绝,以“一刀切”的精神集中管理。 世界各地的设计师和建筑师一直在寻求一种更灵活的建筑模型,这将在学习过程和服务于它的环境中允许更多的创造力。

中国3D打印建筑,及未来发展

3D打印是快速成型技术的一种,它是一种以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运用粉末状金属或塑料等可粘合材料,通过逐层打印的方式来构造物体的技术。

从结构建筑师眼中看中国建筑

当我们在讨论如何定义“结构”的时候,我们往往会发现结构这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含义各异。在建筑中,结构的定义是:由若干构件,即组成结构的单元如梁、板、柱等,连接而构成的能承受作用(或称荷载)的平面或空间体系。

12个中国当代美术馆合集

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以来,人们一直在热烈讨论着艺术与建筑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而这一探讨也从众多经典书籍和建筑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 正是因为,艺术与建筑之间紧密而又深厚的联系,设计师、艺术家和建筑师一直在积极寻求跨界合作。如何以不断变化的空间形式容纳和展示艺术,成了艺术家和建筑师共同的议题。

三维渲染再现中国古建筑昔日光辉

古建筑是历史留给中国的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或是由于战争暴乱,或是自然灾害,很多古建筑正在逐渐丧失其原有的风采。于是,古建筑的保护也成为了当今迫在眉睫的研究课题。

治愈性空间设计,人体感官与中国建筑

一个能给人们带来身体和精神恢复的空间需要具备哪些设计要素? 如何设计对我们的身心都健康的空间? 从长远来看,什么的环境才是宜居和可持续的?

在房地产泡沫时代,这些都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当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居住在高密度的超高层住宅中,人们在精神上究竟有没有足够的安全感? 如果没有,对于治愈当代都市人的焦虑,有效的空间解决方案是什么? 本文将探讨一些空间治愈疗法。

中国都市主义下多尺度的绿色空间渗透

在新冠大流行期间,全球居民都被要求遵守居家隔离的政策,以控制新冠肺炎的传播。当每个人都被要求在家度过一天中绝大部分时间的时候,窗户成了我们和外界交流的唯一途径。当你在隔离中从窗口中向外望去的时候,你又看见了什么呢?也许每一个都市人,在经历了一天的繁忙工作后,都只是想要逃离拥挤的都市,去往森林和大海,或是一些接近花园的地方。

畅想明日:从柯布西耶的《光辉城市》到荷兰的“未来的城市”

纵观整个历史,宗教改革家和建筑界的先驱们一直试图设想我们城市的未来:从威尼斯的“星之堡垒“帕尔马诺城;到意大利建筑师保罗·索莱里所设计的可容纳5,000人的多层住宅区;从弗兰克·劳埃德·赖特所著的《广亩城市:一个新的社区规划》,到柯布西耶的《光辉城市》。在岁月的长河中,建筑师们曾多次制定了许多总体规划,充满了对未来的空前庞大的狂想也野心。

未来中国都市主义:我们如何创造宜居的城市?

经过2020年过去一年的的焦灼和不安,我们已经悄然进入了2021年。对于我们的未来,您持有什么样的态度呢?是随遇而安还是依然焦虑迷茫?在联合国的UN75调查报告中显示,世界上大多数人对未来的世界走势持相对乐观的态度:“全球范围内,49%的受访者认为2045年人们的生活状况会比今天更好,而32%的受访者则认为人们的生活状况会更糟。”

回顾2020,普奖得主有哪些新作品?

今年,普利兹克奖首次将奖项颁发给了完全由女性作为主要合伙人的事务所:Grafton Architects。同时,因新冠疫情影响,普奖也首次采用了线上直播颁奖的形式。2020将至尾声,我们总结了历届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奖得主今年达成的主要成就,看看这些代表了建筑学最高荣誉的建筑师们,在这不平凡的一年中交出了怎样的答卷吧。

2020年最佳办公建筑,企业扩张推动人居环境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也被称为居家办公”的元年,在许多建筑师及学者研究远程办公可能性时,亦有许多总部办公拔地而起。作为企业文化的载体与员工交流的场所,好的办公楼往往能让企业的效率及社会影响力更上一层楼。

公共厕所正在重新定义中国的公共空间

公共厕所正在重新定义中国的公共空间 - Image 13 of 4
Public Toilets in Zuzhai Village / cnS. Image © Siming Wu

近年来,随着中国城市中公共空间的多元化发展,公共洗手间也随之被赋予了许多新的角色。在如何将公共洗手间既合理又美观地融入进公共空间这一问题上,设计师也脑洞大开地提出了各种建议。在很多翻新项目中,设计师都提议将公共洗手间变成可以重新定义社交聚会的地方,从而使临时居留更具吸引力。

尽管相比其他常规类型的建筑,公共洗手间的尺度要小得多,但中国建筑师一直在努力创新,使公共洗手间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本文将通过以下示例,来说明当前公共厕所设计的是如何作为一种建筑实验性来改革中国公共空间的。

公共厕所正在重新定义中国的公共空间 - Image 1 of 4公共厕所正在重新定义中国的公共空间 - Image 2 of 4公共厕所正在重新定义中国的公共空间 - Image 3 of 4公共厕所正在重新定义中国的公共空间 - Image 4 of 4公共厕所正在重新定义中国的公共空间 - 更多图片+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