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张雷:“我不相信历史,只相信时间”

南京建筑师张雷(生于1964年,中国江苏)不相信历史,只相信时间。他坚信,历史就发生在我们所处的时代,由特定的环境、当前的需求、最新的建筑技术和时代情感共同塑造而成。

张雷:“我不相信历史,只相信时间” - 3 的图像 17张雷:“我不相信历史,只相信时间” - 6 的图像 17张雷:“我不相信历史,只相信时间” - 8 的图像 17张雷:“我不相信历史,只相信时间” - 16 的图像 17张雷:“我不相信历史,只相信时间” - 更多图片+ 12

因此,我们不必从过去寻找具体的应对方案。今天在建的任何项目都难逃被历史洪流所吞没的命运,只有少数真正反映当代精神的作品才有机会成为历史的一部分。然而,这名建筑师并不认为每个构思都需要从零开始。相比于参考某些风格鲜明的建筑大家,他的灵感更多地来源于本土建筑。

张雷先生曾在南京工学院(今东南大学)本科及硕士,1988年毕业后留校任教数年,后在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建筑系深造,1993年回到南京,继续在母校任教。2000年,张先生联合数名年轻教授在南京大学创办了全新院系——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为学生提供另一种教育模式。不久后,他被邀请担任南京大学建筑与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并且那里建立个人建筑工作室——张雷工作室(Atelier Zhang Lei),并兼任南京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2009年,他辞去教学职务,成立了张雷联合建筑事务所,专注于建筑实践。最著名的项目包括南京大学国家遗传工程小鼠资源库(2003年)、混凝土缝之宅(2007年)、诗人住宅(2007年)、CIPEA四号住宅(2011年)和万景园教堂(2014年),以上项目都在南京。

张雷:“我不相信历史,只相信时间” - 3 的图像 17
诗人住宅 ©Iwan Baan

我在纽约以微信视频的形式与南京的张雷进行了交谈,并由张微粒协助翻译。以下是对谈的精简版;全文发表于即将出版的《中国对话》一书中。

弗拉基米尔·贝洛戈洛夫斯基(以下简称VB):我很欣赏你对瑞士建筑的看法。你说,"造一栋楼就像造一块表"。这是你想介绍给中国的建筑吗?可算作一种个人使命吗?

张雷 (以下简称ZL): 我非常尊重瑞士的专业水准,所以会把建筑行业的人比作制表师。当地人对精确性有一种近乎虔诚的追求,而这正是当今中国沉迷于批量化和商业化生产的建筑行业所缺乏的精神。就个人使命而言,我相信建筑师有责任重塑我们的文明并且拓展文明的边界。所以,我所做的第一个研究中心项目里既包含着实用主义的痕迹,也埋藏着乌托邦式理想主义的影子。我们可以从建筑里查探到这个世界,并且进一步美化它。

张雷:“我不相信历史,只相信时间” - 6 的图像 17
CIPEA四号住宅 ©姚力

VB:您曾说过:建筑师有责任重塑文明并且拓展其边界。你能详细阐述一下这个充满诗意的想法吗?

ZL:我认为物质世界是文化的载体,而我们建筑师塑造了物质世界。

VB:塑造、扩张、改造……除了质感、高质量和建筑氛围这些明显的外在成功以外,你追求的主要目标是什么?你如何总结你的建筑?

ZL:这些年的实践让我深信现在最值得关注的是如何在建筑与周边环境之间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而我的第二个重要目标是平衡形式与内容。建筑内外必须存在一个强有力的因果联系,并且应该与我们个人和集体的生活方式以及生活体验息息相关。建筑事关在包括公众在内的所有参与者之间建立一种持久的良性互动。因此,建筑设计的每一回尝试都像是一次建立特定关系的旅程。

张雷:“我不相信历史,只相信时间” - 7 的图像 17
郑东新区城市规划展览馆 ©姚力

VB:你把自己的建筑总结为“简单的复杂”和“熟悉的陌生”。能给出更详细的解释吗?

ZL:我所说的“简单的复杂”是指形式与内容并存,从而构建出带有深度的空间。再简单的形式也必须建立在深邃的内容之上。而“熟悉的陌生”是要把我们对未来的陌生感和对过去的熟悉感联系起来。

张雷:“我不相信历史,只相信时间” - 8 的图像 17
万景园教堂 ©姚力

VB:你说过,"制作有趣的图像并不是一种挑战,学生们也可以做到这一点。问题在于为什么要做它?" 你能就灵感再谈几句吗?

ZL:灵感来自于对信息的过滤,受个人价值体系所支配。即使是20年前我教书的时候也会鼓励学生向本土建筑学习,伯纳德·鲁多夫斯基的《没有建筑师的建筑》一书中就给出了很好的例子。我在过去的七八年里一直在农村地区工作,传统定居方式在那里体现得更加明显。所以,与当地的亲身接触就是我灵感的源头。如果你仔细研究那些伟大的建筑作品,总会意识到这种不被个人愿景或者想象力所改变的联系。因此,对我来说灵感来源于本土,而并非来自其他建筑师。

VB:我看到你的建筑作品采用了不同的内置材料,也在探索不同的几何图形和主题。比如关注光和轻质材料的“万景园教堂”,关注实体性和材料的“混凝土缝之宅”,关注建筑形体与周边环境关系的“江宁石塘村互联网会议中心”,以及关注单一材料使用的“诗人住宅”,等等。似乎每个项目都拥有自己的一套逻辑,所以我很难在这些充满独立性的作品中摸清建筑师的成长轨迹。这是有意为之的吗?

ZL:这些项目的表现形式可能很不一样,但是我确实从中看到了一致性。首先,项目使用的材料和技术都代表了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其次,建筑与环境之间都存在着很强的联系。例如,互联网中心和小教堂都是高速建成的项目,两者都在短短45天以内建成。在这两个项目中,我们都使用了木材和钢铁的复合材料,因此能够非常高效地完成建造。混凝土缝之宅则是遵循了非常严格的历史风貌保护就地建造的,也是当地第一座外观具有现代感的建筑。因此,整个项目可以看做是为该地区的过去与现今之间寻找平衡。诗人住宅的业主是一位诗人,房子位于南京南部,距离一个砖窑非常近。砖窑本身仍然在运作,并且拥有很好的砖匠。所以,我理所当然地认为应该利用当地的砖。身为一名建筑师,我乐于接受每一种情况带来的启发,这也是影响作品的因素。

张雷:“我不相信历史,只相信时间” - 11 的图像 17
云夕深澳里书局 ©姚力

VB:换句话说,在你眼中没有历史,只有时间——你的工作是针对每时每刻每一种情况所做出的即刻反映。在某种程度上,你不会发展出一个由特定环境,比如场地、项目或者客户喜好,等等所驱动的个人愿景。也就是说在某种程度上,你以开放的心态经营每一个项目,而不是简单拾取以往项目的碎片。可以这样理解吗?

ZL:没错,我认为正是这样。

张雷:“我不相信历史,只相信时间” - 14 的图像 17
Future Stitch智慧工厂 ©姚力

VB:你很享受在研究院和大学的工作,在那里成立了设计工作室,也能接触到很多有助于提升名誉的项目。但是你却决定放弃这一切,开始独立实践。这是为什么呢?

ZL:2009年,我决定辞去设计院院长和大学副院长的职位。作为一个建筑实践者,我希望承担更多的责任和挑战。研究、教学和实践之间的关系曾经是平等的。但是我更想以个人名义把更多时间投入到实践上,把全部精力投入到设计中去。独自接受挑战和承担风险也是我很享受的。

VB:你如何看待自己的作品与中国其他独立建筑师的关系?

ZL:建筑作品往往反映着建筑师的个人品质,至少在我看来是这样的(笑)。如果把语境定义在中国,那么我认为我的个人特质是简单、中立和直接的。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的作品是中立的。正如之前讨论过的,中立代表着我对文化、传统、地域特色以及历史的态度。这个立场给了我很大的自由度,我可以直接而独立地处理每一个作品,这不仅仅针对其他建筑师的先例,甚至也包括我自己以往的作品。

翻译:Changheng Xu

张雷:“我不相信历史,只相信时间” - 16 的图像 17
宋宅 ©姚力

图片库

查看全部显示较少
关于这位作者
引用: Belogolovsky, Vladimir. "张雷:“我不相信历史,只相信时间”" [“In Architecture You Can Make a Better Version of the World”: In conversation with Zhang Lei of AZL Architects ] 31 8月 2020. ArchDaily. (Trans. Milly Mo) Accesed . <https://www.archdaily.cn/cn/946555/dui-hua-zhang-lei-lian-he-jian-zhu-shi-wu-suo-chuang-shi-ren-zhang-lei-wo-bu-xiang-xin-li-shi-zhi-xiang-xin-shi-jian>

您已开始关注第一个帐户了!

你知道吗?

您现在将根据您所关注的内容收到更新!个性化您的 stream 并开始关注您最喜欢的作者,办公室和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