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苏州, 中国
受制于交通物流的不便和资源的匮乏,近年来建筑师们在乡建中开始广泛利用当地的材料,这样不仅解决了运输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呼应了当地的文化。本文将通过浅析一系列此类项目,来探讨当地材料在乡建项目中的运用,以及传统材料诸如瓦片,金属,石材,竹子,柴火棒,木材,夯土和砖是如何在乡建中发挥它们的二次生命的。
当你想要更新或替换地板及墙的破损部位时, 瓦片往往是对任何项目都有效且随时适用的选择。由于生产成本相对较低,瓦片很少被重复使用或回收,即使回收,也通常是为了其原本的用处。
随着198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的腾飞,近代以来大量人口涌入城市,中国的城镇开始急速膨胀和扩张。随处可见的老城区拆迁不仅给城市带来了工业垃圾,更将已经碎片化的文化传统永远埋藏在了光鲜亮丽的摩天大厦下。当老城在新城建设中被逐渐吞没合并时,城市的一部分脉搏也在消失的风景中停止了。王澍和陆文宇,作为第一位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的中国公民,在探索过去与当代的关系中,通过在建筑中运用可回收材料给了我们一个通达古今的解答。本文将从王澍和陆文宇的三个知名项目:宁波历史博物馆(2008),中国美院象山校区(2004),和宁波当代美术馆入手(2005),浅析这对建筑搭档在设计中的人文主义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