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1. ArchDaily
  2. 传统建筑

传统建筑: 最新资讯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的‘成长’,2007与2021对比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是由王澍和陆文宇(业余建筑工作室)设计,负责从总体规划到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的全部工作。象山北侧是校园的一期工程,于2001年设计,2004年建成,是由十座建筑与两座廊桥组成的建筑群,建筑面积约7万平方米。象山南侧的校园二期工程,于2004年设计,2007年建成,由十座大型建筑与两座小建筑组成,建筑面积近8万平方米。

两期的施工期各十四个月,大量的手工建造产生大量在现场才能解决的问题,被无数双手反复触摸。2007年,摄影师Iwan Baan记录了竣工后的校园,2021年,摄影师赵赛使用原焦段镜头拍摄了同场景的校园照片,十几年的时间中,绿植覆盖和遮挡,建筑有了自己的生命。

三维渲染再现中国古建筑昔日光辉

古建筑是历史留给中国的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或是由于战争暴乱,或是自然灾害,很多古建筑正在逐渐丧失其原有的风采。于是,古建筑的保护也成为了当今迫在眉睫的研究课题。

中国传统模块化木构建筑的前世今生

随着中国城市的迅速扩张,越来越多的建筑师和工匠们开始面临着在短时间内快速建造出经济住房这一难题。模块化建筑作为一种新兴的建筑结构体系在近几年开始风靡。该体系是以每个房间作为一个模块单元,提前在工厂中进行预制生产,完成后运输至施工现场并通过可靠的连接方式组装成为建筑整体。其连接方式的多样性,给建筑本身在设计和后期维修上都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重新定义老城区中的狭小空间,北京胡同改造更新策略

近半个世纪以来,作为从元朝保留至今的历史见证者,胡同一直被认为是中国最宝贵的传统建筑之一。“胡同”二字源于蒙古语,意为“水井”,具体指代元代时期居民区内,主要街道之间的狭小街道。当时的元朝皇帝为了更好的管理土地,将城市的街道设计成网格状,这样土地的分割相对规整,交通系统也更易于管理。

重新定义老城区中的狭小空间,北京胡同改造更新策略 - Image 1 of 4重新定义老城区中的狭小空间,北京胡同改造更新策略 - Image 2 of 4重新定义老城区中的狭小空间,北京胡同改造更新策略 - Image 3 of 4重新定义老城区中的狭小空间,北京胡同改造更新策略 - Image 4 of 4重新定义老城区中的狭小空间,北京胡同改造更新策略 - 更多图片+ 18

从业余工作室作品中,思考传统建造技艺的当代转译

随着198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的腾飞,近代以来大量人口涌入城市,中国的城镇开始急速膨胀和扩张。随处可见的老城区拆迁不仅给城市带来了工业垃圾,更将已经碎片化的文化传统永远埋藏在了光鲜亮丽的摩天大厦下。当老城在新城建设中被逐渐吞没合并时,城市的一部分脉搏也在消失的风景中停止了。王澍和陆文宇,作为第一位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的中国公民,在探索过去与当代的关系中,通过在建筑中运用可回收材料给了我们一个通达古今的解答。本文将从王澍和陆文宇的三个知名项目:宁波历史博物馆(2008),中国美院象山校区(2004),和宁波当代美术馆入手(2005),浅析这对建筑搭档在设计中的人文主义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