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李巷村村口公共空间再生 / 建筑技术与艺术(ATA)工作室

李巷村村口公共空间再生 / 建筑技术与艺术(ATA)工作室 - 建筑图李巷村村口公共空间再生 / 建筑技术与艺术(ATA)工作室 - 建筑图李巷村村口公共空间再生 / 建筑技术与艺术(ATA)工作室 - 建筑图, 表皮李巷村村口公共空间再生 / 建筑技术与艺术(ATA)工作室 - 室内图, 梁李巷村村口公共空间再生 / 建筑技术与艺术(ATA)工作室 - 更多图片+ 35

  • 主创建筑师: 李竹
  • 设计团队: 李竹、王嘉峻、吴威
  • 业主: 南京溧水产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结构设计: 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羿构工作室, 交通规划设计院
  • 景观设计: 南京溧水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 施工方: 南京昱扬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 室内顾问: 南京反几建筑设计事务所
  • City: 南京
  • Country: 中国
展开收起
李巷村村口公共空间再生 / 建筑技术与艺术(ATA)工作室 - 建筑图
鸟瞰 © Timeraw Studio

项目背景
李巷村作为近郊的乡村,距离南京市区约60公里,属于近山的平原村落。附近山中河水流经稻田和村庄,形成灌溉河渠和池塘。近年来依靠蓝莓种植业和特色历史文化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观光,但村落原有的公共设施无法承接日益增长的游客服务需求,于是在2016年,ATA设计团队对村中曾经废弃的部分民宅进行改造,创造出一条贯通村落内部的新村巷,融入了游客服务、餐饮、历史展示、文创展销等功能,这条新的村巷并不封闭,与民宅融合在一起,村中游客的到来的商机,吸引不少原住村民回到故里开饭店、搞农产销售、做民宿。

李巷村村口公共空间再生 / 建筑技术与艺术(ATA)工作室 - 建筑图
建筑、水渠与远山 © Timeraw Studio

但是乡村在振兴的同时也暴露出三个问题,第一是游客的集中停车问题。于是为了避免对村前道路的交通拥堵,政府在村外修建了集中停车场,但游客下车后的进村游览流线需要进行重新规划组织;第二是集中住宿的问题。村中紧密的建筑布局不具备为大量游客提供集中住宿的条件,如何让游客住下来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第三是随着游客的增多和村民的回流,村民的日常公共活动空间受到挤压的问题也日益凸显。

李巷村村口公共空间再生 / 建筑技术与艺术(ATA)工作室 - 建筑图
水杉树下依旧是村民的唠嗑的场所 © Timeraw Studio

这些问题都折射出在中国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一方面近郊的乡村要满足城市游客的消费需求,游客希望在乡村找寻田园风光与风土人情;另一方面,在保留乡村特色的基础上,乡村还需改善村民的生活品质,为村民提供便民的公共服务设施。所以这类近郊的乡村公共空间需要响应游客和村民双方面的需求。

李巷村村口公共空间再生 / 建筑技术与艺术(ATA)工作室 - 建筑图, 梁
乡土材料与现代工艺的结合 © Timeraw Studio

在这样的背景下,2018年ATA设计团队再次对原村委会大院进行改扩建设计:配置乡村旅舍,为游客提供集中住宿服务;设计人行桥,重新规划游客进村流线;补充村民活动中心,力图在改善乡村旅游环境的同时,也进一步复兴乡村公共生活。

李巷村村口公共空间再生 / 建筑技术与艺术(ATA)工作室 - 32 的图像 40
空间轴测图

新的进村游线
由于历史的原因李巷村的祠堂位于村子的北侧,与村舍之间有一片农田相隔。而村委会大院紧邻在祠堂的东侧,大院的东南两侧都被河渠包围,这里平时是作为村民议事和办理事务的场所,院内现存松树和杉树各一棵以及两排水杉。而为游客配建的停车场与村委会大院隔渠相望。通过对场地条件进行梳理以及整个村子游线的规划,计划在河渠上架设一座人行桥,将对岸的停车场、祠堂、田野与村落三者串联起来,并围绕桥头营造新的乡村入口公共空间,让游客的进村的方式变得富有体验感。

李巷村村口公共空间再生 / 建筑技术与艺术(ATA)工作室 - 建筑图
保留的水杉是场地的重要记忆 © Timeraw Studio
李巷村村口公共空间再生 / 建筑技术与艺术(ATA)工作室 - 建筑图
人行桥鸟瞰 © Timeraw Studio

人行桥
近30米宽的灌溉沟渠是乡村重要的水利设施,具备泄洪功能,因此在河道内设置桥墩是被禁止,也就意味着这个人行桥的跨度将达到30米。同时为了满足诸如旅行团这样的集中人流的通过,桥的通行宽度也要达到一定要求。

李巷村村口公共空间再生 / 建筑技术与艺术(ATA)工作室 - 建筑图
蝶状腹杆的变化呈现出一种独特视觉效果 © Timeraw Studio
李巷村村口公共空间再生 / 建筑技术与艺术(ATA)工作室 - 建筑图
烟雨中的乡间人行桥 © Timeraw Studio

但人行桥的结构形式除了受到跨、宽的影响之外,还受到了运输方式、安装方式和施工条件这三者的制约。尤其是在乡村的建造环境下,这些制约因素对设计的影响格外明显。针对李巷是近郊乡村以及长三角地区发达的乡村路网的特点,设计团队采用的最终的方案是张弦梁钢结构人行桥。作为一种高效的大跨度空间结构体系,张弦梁(Beam String Structure)是由上弦的刚性构件(Beam)和高强度的张拉索/杆(String),再通过若干个撑杆(Strut)连接而组成的刚柔混合结构,利用形抗和预张力抵抗外部荷载。在李巷采用这种形式,主要是为了尽量降低上弦刚性构件的截面尺寸,避免人行桥的体量显得庞大、厚重而与周围乡野环境格格不入,从侧向看,向上隆起的桥面钢箱梁与向下弯曲的拉索共同组成一个鱼腹形状,而在平面上,内收的桥身弧线与内收的拉索同样营造出一种空间张力。

李巷村村口公共空间再生 / 建筑技术与艺术(ATA)工作室 - 室内图, 梁
张弦梁结构中的钢箱梁、蝶状腹杆和下弦拉索 © Timeraw Studio
李巷村村口公共空间再生 / 建筑技术与艺术(ATA)工作室 - 建筑图
桥作为村民的社交场所 © Timeraw Studio
李巷村村口公共空间再生 / 建筑技术与艺术(ATA)工作室 - 建筑图
张弦梁的下弦拉索与村民的垂钓 © Timeraw Studio

两个维度上的曲线变化通过9榀逐渐变化的蝶状腹杆关联在了一起,形成特有的空间变化效果,而桥上的栏板采用不同长短的胶合竹片随即排列的形式,更加突出了人行桥的轻盈感和乡野化。该桥的制作是在距离李巷180公里的张家港的一个造船加工厂完成的,然后通过重型卡车运送至现场后,采用大型汽吊吊装完成。起吊那天,在村民的见证下,施工队像盖房子上主梁一样放了鞭炮祈福。

李巷村村口公共空间再生 / 建筑技术与艺术(ATA)工作室 - 建筑图, 表皮
乡村活动中心夜景 © Timeraw Studio
李巷村村口公共空间再生 / 建筑技术与艺术(ATA)工作室 - 室内图, 梁
凉棚是村民和游客共享的空间 © Timeraw Studio

村口的公共空间 
村委会在改造前,一直是村民的议事和办事的场所,村民在这里的政务窗口办理事务、向工作人员反映各种问题,他们也会经常在村卫生室拿个药然后和老熟人在水杉树下唠唠嗑……诸如此类,因此村委会一直是村民日常使用的公共空间,尤其是场地上那两排标示性的高大水杉,体现出显著的场地记忆特征。

李巷村村口公共空间再生 / 建筑技术与艺术(ATA)工作室 - 室内图, 梁
胶合竹结构的拉锁与张弦梁的拉锁相呼应 © Timeraw Studio
李巷村村口公共空间再生 / 建筑技术与艺术(ATA)工作室 - 39 的图像 40
剖面图
李巷村村口公共空间再生 / 建筑技术与艺术(ATA)工作室 - 建筑图, 梁, 表皮
胶合竹接哦古呈现出的结构美感 © Timeraw Studio

从中我们发现令村民感到自在的公共活动场所,不是那些桌椅摆放整齐的室内,而是诸如村口的桥头、树下,入村通道旁的檐廊、凉棚这样的户外与半户外空间,在这样的空间里,人们可以接触到风、雨和泥土的气息,可以观察到来往的过客,这是他们熟悉的一种获取信息的方式,而这样的空间也是来寻找乡愁的旅客希望体验到的“村口”场所。在这由建筑物和水杉树阵围合出的新“村巷”里,游人被从桥头引导至祠堂前的小广场。

李巷村村口公共空间再生 / 建筑技术与艺术(ATA)工作室 - 建筑图, 表皮
旅店的小广场也是村民聚会的场所 © Timeraw Studio
李巷村村口公共空间再生 / 建筑技术与艺术(ATA)工作室 - 室内图, 表皮
乡村旅社客房的外廊 © Timeraw Studio

设计利用功能和空间的合理组织,保留并延续了村民的议事场所,并将其作为特色向游客展现,增进了村民和游客的交流。在这些村口的公共小建筑中,既有游客休息、问询、公共卫生间的功能,也有乡村食堂、乡村多功能活动厅的功能,还有开敞的休息大棚,让不同的人都能使用并乐享其中。

李巷村村口公共空间再生 / 建筑技术与艺术(ATA)工作室 - 室内图, 卧室
标准客房内景 © Haihua Wang
李巷村村口公共空间再生 / 建筑技术与艺术(ATA)工作室 - 室内图, 卧室
带阁楼的客房 © Haihua Wang

乡村旅社
乡村旅舍作为一种对外服务的功能,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实现外来游客住宿与村民的活动相结合是设计需要解决的问题。ATA设计团队对原有三层办公楼进行改扩建,将原有的“一”字型布局扩建成“L”型布局,形成乡村旅舍的客房区,并与东侧的凉棚围合出的内院,保留了原场所记忆,成为村民和游客日常活动的乡村小广场,在农忙时也可作为村民的晒谷场,而凉棚、乡村多功能厅可供村民和游客共同使用,旅社的餐厅也与乡村食堂相结合,村民也可以利用这些空间举办民俗表演和宾客宴请,设计希望在这些空间中产生的村民活动行为同时也作为乡村的风土人情展现给游客。

李巷村村口公共空间再生 / 建筑技术与艺术(ATA)工作室 - 室内图, 梁
乡村旅社的餐厅 © Timeraw Studio

乡村建造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竹产地和竹加工国家。柱子具有速生的特点,所以这种低碳环保的材料比较符合中国的国情。经过加工处理过的竹工程材料可以广泛运用于多种气候区。建筑的多个部分都采用了装备式建造技术,并大量运用胶合竹结构,减少碳排放。

李巷村村口公共空间再生 / 建筑技术与艺术(ATA)工作室 - 室内图
树下、廊下的村民交流空间 © Timeraw Studio

在建造技术上,并没有拘泥于地方传统建筑的样式,而是从乡土建造中吸取灵感,使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加工建造,提升乡村建筑的品质,推动了乡村建造技术的提升。胶合竹材与钢构件的组合运用,实现了小尺寸结构杆件在乡村建设条件下的安装可实施性,并利用小尺寸结构构件形成室内大空间。设计探索了一种在中国城市近郊乡村中的公共空间建造方式,既能实现了乡村建设的现代化,又不抹杀乡村的文化特征,体现出对乡村建造的当代性思考。

李巷村村口公共空间再生 / 建筑技术与艺术(ATA)工作室 - 建筑图
乡村的生活场景是吸引游客的要素 © Timeraw Studio

项目的意义
乡村建筑的发展也是乡村振兴的一部分,它不是城市人对乡村的猎奇观光,而是在留住乡村的风土与人文特征的基础上,加强乡村与外部现代化世界的连接,提升本地村民的生活品质,吸引更多的外出村民返回乡村生活,从而形成一条符合乡村自身特点的振兴之路。将村民的日常生活行为与游客的观光行为共同组织在一个新的乡村公共空间中,它既是本地村民了解外部世界的窗口,也是外来的游客认识乡土风情的关键,其背后反映出的是近郊乡村在融入城市化的过程中,其建设既要符合乡村发展的需求、又要顾及到地方村民的切身利益,进而带动乡村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的愿景。

李巷村村口公共空间再生 / 建筑技术与艺术(ATA)工作室 - 建筑图, 楼梯
人行桥也成为村民的日常出行之路 © Timeraw Studio

项目图库

查看全部显示较少

项目地址

地址:李巷村,白马镇,深水区,南京市,中国

点击以打开地图
地址仅作为参考。可显示城市/国家,但不提供精确地址。
关于这家事务所
引用: "李巷村村口公共空间再生 / 建筑技术与艺术(ATA)工作室" [Lixiang Village Public Space / AESEU Architectural Technology and Art studio] 19 6月 2021. ArchDaily. Accesed . <https://www.archdaily.cn/cn/963545/li-xiang-cun-cun-kou-gong-gong-kong-jian-zai-sheng-jian-zhu-ji-zhu-yu-yi-zhu-ata-gong-zuo-shi>

您已开始关注第一个帐户了!

你知道吗?

您现在将根据您所关注的内容收到更新!个性化您的 stream 并开始关注您最喜欢的作者,办公室和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