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上海科技大学新校区·国际交流中心 /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上海科技大学新校区·国际交流中心 /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 更多图片+ 25

  • 室内设计: 蒋建其,顾晓东
  • 结构设计: 金章才,折雄雄
  • 给排水设计: 李意德,何音腩,潘若平
  • 电气设计: 廖述龙,吴佩培,陆扬,徐而峰
  • 暖通设计: 杨木和,董劲松
  • 委托方: 上海科技大学
  • 设计总负责人: 王文胜
  • 建筑设计: 孙慧芳,滕希,郭志明
  • Country: 中国
展开收起
© 马元

上海科技大学新校区的国际交流中心,主要功能为对外营业服务的精品酒店,对内服务的会议与游泳馆。项目位于上海浦东张江科技园区科技大学东北角,与校园生活区相邻,靠近校园端部的位置使其可以获得多个独立的对外交通入口,便于组织内部复杂的使用者流线关系。国际交流中心功能多元复合,服务对象内外兼顾,建设标准国际一流,是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国际交流中心。

© 马元

设计理念
1. 节点与对景:国际交流中心是校园南北主轴的尽端和重要节点,建筑形象采用一个高耸的塔楼与低矮延展裙房的结合形式,塔楼作为从校园生活区与教学区水体景观轴线上远眺的视觉收头,而低矮延展裙房皆以宜人的尺度作为水体转折形成的广场节点的空间上的围合。

© 马元

2. 综合化与集约化:国际交流中心是个高度复杂与集成多个功能的建筑,而相对用地面积比较紧张。设计作为一个综合的建筑体考虑,实现资源的共享。创建一个便捷的平台,一个可以激发交流、合作和沟通的校园建筑空间。

© 马元

3. 以人为本:设计强调人性化的本质理念,以使用者的日常活动指导设计,良好合理的功能分区,客房、餐饮、会议、体育及服务后勤人员的不同属性,营造相互联系又有自身活动范围和交通流线,创造人性化的、层次丰富、生动舒适的景观空间,实现人、环境和自然的共存与融合。

© 马元

功能布局
国际交流中心在功能上分为三个部分:酒店区、康体区、会议区。

© 马元

1. 酒店区:位于建筑的北侧,临近校园北侧入口方便获得多独立的对外交通,酒店包括高层建筑和裙房的北侧部分。建筑地上共13层,地下1层。客房标准层层高3.9m,包括标准客房116间,大床房36间,套房9间,无障碍客房2间,豪华套房3间,标准客房每间建筑面积45-50平方米。酒店区裙房一层设有酒店大堂、大堂吧、西餐厅、办公、寄存等,二层设置全日制自助餐厅、特色餐厅、大中餐厅及中餐厨房,二层靠近泳池区域的康体区包括健身房,SPA,棋牌室,小型球类运动等等;三层为中餐包房及包房备餐间。

© 马元
© 马元

2. 会议区:包括会堂及报告厅,位于建筑裙房的东南侧。建筑高两层,包含一个925座的大会堂、一个多功能厅(通过移动隔断可分隔为2个小厅),另设置各中小型会议室10余个,满足不同规模的使用需求。

© 马元
© 马元

3. 游泳馆:游泳馆设置于建筑裙房的西南侧,设置一个50mX25m标准泳池,及配套的更衣淋浴辅助用房。

© 马元
© 马元

4. 整个区域的地下室集中整合设计,地下共一层。分为三个主要部分:一是设备区域,包含整个建筑的暖通、给排水设备主机房、变电所,大会堂及游泳池下方对应的地下室为其设备及其辅助用房,二是后勤区域,文化交流中心的中心厨房粗加工,货物仓储,员工后勤等辅助房间设置在这个部分。其他部分为机动车停车库,可停车160辆。

© 马元

立面材质
建筑主墙面为浅色陶板、陶棍与仿铜铝板,辅以玻璃幕墙。利用建筑造型上的虚与实对比,体现建筑的现代和明快感。

© 马元

项目图库

查看全部显示较少

项目地址

地址: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 of Zhangjiang High-tech Park, Pudong, Shanghai, China

点击以打开地图
地址仅作为参考。可显示城市/国家,但不提供精确地址。
关于这家事务所
引用: "上海科技大学新校区·国际交流中心 /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International Exchange Center / TJAD] 05 9月 2019. ArchDaily. Accesed . <https://www.archdaily.cn/cn/924208/shang-hai-ke-ji-da-xue-xin-xiao-qu-star-guo-ji-jiao-liu-zhong-xin-tong-ji-da-xue-jian-zhu-she-ji-yan-jiu-yuan>

您已开始关注第一个帐户了!

你知道吗?

您现在将根据您所关注的内容收到更新!个性化您的 stream 并开始关注您最喜欢的作者,办公室和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