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2016教育建筑可持续设计学术研讨会的思考

© 致谢 BIAD

2016年10月28日—29日“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教育建筑专委会、中国勘察设计协会高等院校勘察设计分会建筑专业学术委员会2016年度学术年会”在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BIAD)顺利举行,来自全国300多名代表参与了此次活动。

此次活动包括:开幕仪式、主题论坛、参观交流等活动,旨在国际视野下探讨国内近年(基础教育)校园建筑的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建筑师、校园运营者、欧美日教育建筑设计专家、知名学校校长、教育家及校园规划设计专家就多项教育建筑主题进行深入交流。

开幕式

10月28日上午,首先举行的活动开幕仪式由BIAD副总经理、副总建筑师郑实主持,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和BIAD董事长朱小地分别进行开幕致辞。

何镜堂: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勘察设计大师、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名誉院长、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创作研究中心主任、教育建筑专委会主任委员。

© 致谢 BIAD

当前面对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的教育改革和发展,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基础校园建设也经历了新一轮迅猛的发展,除了自身既有的校园现代规划模式,也在全球国际视野中迎接这一变革,从更高更紧密的视角来思考、研究和探讨我国教育与建筑二者的关系,这在当前是非常必要的。

朱小地: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建筑师

© 致谢 BIAD

建筑教育与教育建筑有直接密切的关系,通过教育建筑的设计创造新的空间,能够为我们的教育改革、教育发展提供新的平台和载体。

主题论坛

  • 学校运营者给建筑设计师的话

郭红宇:北京鼎石国际学校运营总监

© 致谢 BIAD

郭红宇从校方运营者的角度出发,对校园建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建筑师很看重建筑的外形和内部装修的效果,建筑当然是一个美的载体,学生的美学从身边来,而不是从课堂中来,在漂亮的建筑中当然可以感受到美,但从学校运营者的角度来讲,更关注空间功能的需求和维护的难易度。对于高频使用的校园建筑来说,在使用和维护起来都很困难,对运营者而言是一个很大的挑战。相对于外型的美,学校运营者注重建筑内部各系统的前瞻性和先进性。”

  • 国际视野下基础教育校园建筑规划设计的实践与思考

王小工: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 教育建筑专项研究中心副主任 

© 致谢 BIAD

王小工在发言中指出全世界都在探讨教育的变革、改变和发展,设计师应当对现代教育理念的变化有一定的认识。

在谈到校园如何适应未来国际化需求时,他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教育建筑不应该仅仅是美丽的房子,而是一个软件和硬件默契配合的过程,软件就是学校的运营和教育理念的灌输,硬件是我们的建筑,只有它们在一种共生形势下发展才能形成一座优秀的学校。”

对于未来的教育课堂,他介绍了“混合”的理念,教育的目标是把一个孩子培养成一个人格健全的“人”,学生不仅是学习知识的人,更是学习生活的人。对学生培养的所有技能只为了一个目标,就是生活的艺术。学校是一个小社会,是学习和生活的地方,所以教育建筑设计的最高目标就是为孩子们建造学习生活的成长乐园。

此外,他提出了教育建筑是需要整体系统管理和控制的工程,优秀的教育建筑仅由建筑师来控制是不够的,它需要教育的管理者和更高层面的决策者以及设计师多方的努力共同完成。

  • 国际学校VS国内中小学教育建筑

杨晓川: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室主任

© 致谢 BIAD

杨晓川介绍了国际学校的教育理念与课程设置,国际学校的教育理念是一种主题化的教育,培养个性,发展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生活能力,注重教育的过程,淡化教育的结果。国际学校的课程设置上与国内的课程也有所不同,老师所教授的知识是全方位的,学校的任何一个区域,甚至是学校之外的区域都是他们的课堂。国际学校的教学方式、教学空间都是相对灵活的。提倡“教育即是生活、学校就是生活”的概念。

在建筑方面,他介绍国际学校的教学空间是以学生为中心,采用开放的教学模式,教学的目的就是古人提倡的 “授之以渔”,是以教育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来进行的。反观国内,以班级、课室、黑板、老师所组成的教学核心,教学是单向的,是老师教、学生学,多数教育空间还相对固化和统一的,教育建筑的发展需要教育者和建筑师共同努力。

  • 新理念教育建筑——新生代的学习环境简介

Jennifer Deng:美国PBK建筑师集团高级主创设计师,达拉斯公司设计总监,美国国家建筑师协会文教委员会会员

© 致谢 BIAD

Jennifer Deng介绍了新生代教育观念的变革。学习不再以教授为中心,而是以学生为中心。学习的空间不在单一,通过远程教育的方式在网上学习,考试的时候在学校集中进行。教育需要满足未来的市场需求,这就要求教育具有前瞻性。她还通过案例的分享阐述了教育环境对教育的影响,认为作为学校的设计者需要学习更多的知识,深入理解未来的教育方式。

  • 学校是一间学习的大教室

李晓琦:北京中关村四小校长、教育学博士

© 致谢 BIAD

李晓琦展示了孩子的校园生活,让大家对现代教育有了新的认识。她指出教育的出发点是来自于儿童发展的需求,如果我们只关注了孩子的未来,忽略了他们的当下,我们可能会让孩子们认为学习是一种负担,而我们的所作所为是一种艰难的推动。如果只考虑到孩子当下很开心,却忽略了对他们未来的展望,可能孩子们的未来会很痛苦。我们要在两者间寻求共赢。

在谈到学校时,她提出学校应该是具有国际视野的,应该富含儿童的特点,不仅要体现科技的进步,更要彰显学生的个性。”在这样的空间里面,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才能建立起真正的联系。

  • learning from Children-向儿童学习

董灏: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国际工作室主任

© 致谢 BIAD

教育有多重要?董灏认为集体或者个人的发展都是集中在教育的成就上。对于教育,他指出古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思想与西方文化的相通之处,西方讲全人教育,古人讲工专并用、文理兼修,这在高层面上是相同的。未来和过去相比,过去的学习是线性的、单一的,学科之间没有联系的,教室的里面也是线性的流水线,但人却不是线性的,是综合的。新时代教育强调个性和综合性,一个人的发展也需要更多的知识。

对于教育空间,他认为教育就是培育多功能的、灵活的、多元的未来公民,因此未来的教育的空间需要多功能的、定制的、界限模糊的、有机的、连续和灵活的。

随后,他分享了学前项目的案例,指出儿童作为未成年人,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都与成年人存在很大的差别,强调设计中既要达到安全的要求,又要满足儿童空间的适合感。

最后,他通过学校项目的案例,介绍了处在教育改革前沿学校的教育与教育建筑。

  • 面对未来校园设计,我们能做什么?

范须壮: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第六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

© 致谢 BIAD

范须壮对教育建筑的现状进行了分析,他指出:“学校不断发展促使建筑设计师必须进行转变,首先从强调安全标准向符合每一个学生发展需求转变,从强调教学的需要向满足学生的需要转变,从学校管理的需求向学生的生活与交往需求转变,从培养学生成长共性的需求向个性化需求发展的转变。”未来校园的设计,需要我们成为懂教育的设计师,在设计当中不断进行沟通和互动,了解师生的真实需求。关注人性化和细节化的设计,给学生提供最佳的学习体验感,让学生喜欢在学校里读书和生活。校园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该尽可能留白,为未来的教育发展留出足够的空间。

  • 中小学校空间环境面临的困境及其规划设计突围对策

李志民: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教授

© 致谢 BIAD

李志民在发言中分享了未来5年将要开展的工作以及这一工作的背景。他认为从设计的视角去做研究是做不好的,研究的时候需要从学科的某一个方面去做。他介绍在长期的学术研究过程当中始终坚守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的角度,采取建筑计划学的理念与方法,以行为、空间和环境作为关注点。而不是从整体建筑的角度出发。发言中他提出当前最大的困境是教学空间和入学量之间的矛盾。同时提出了学校向社区开放、全纳学区等新的办学模式和新办学模式对应的空间环境概念。

  • 国内校园有机更新的困境与机遇

刘淼: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 教育建筑专项研究中心主任

© 致谢 BIAD

刘淼演讲中提出了校园建筑有机更新的五大困境:

  1. 校园建筑中存在大量的旧建筑,既不能轻易拆除又对新建筑的再出现制造了障碍,从根本上有悖于有机更新中对于旧的欣赏;
  2. 国家对于教育建筑设施的建设投入不足,普通院校难以拥有建设资金,从而导致设计质量及工程质量出现连锁反应;
  3. 基建与使用单位的脱节使得本来的量身定制依旧造成使用上的不合理;
  4. 在有限的资金下,校方更加注重校园外在和表面的投入,从而导致室内环境、景观、人文等一系列细节上只能从简,加之工期短等特殊要求,虎头蛇尾的现象严重;
  5. 环保、生态、智能的理念和技术还只是反映在方案投标的图册中,其真正的落实需要校方坚定的支持与资金的投入。

同时,刘淼还指出如今校园建设进入到了微调阶段,有机更新就是微调的方法。许多的校区已经到了维修期和二次扩建期,因此正确理解以上的困境正是使校园走向未来的机遇。

在案例分享中,他提出新建筑与旧建筑相互结合的方法,让新建筑承接旧建筑的功能,旧建筑通过改造实现新的功能,通过粘连的方式令旧建筑得升华。

  • 被动节能与装配建造技术在蒙古国72所幼儿园小学项目设计中的应用

李子萍: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

© 致谢 BIAD

李子萍介绍了蒙古国72所幼儿园小学项目,并与大家分享了设计过程中的故事与心得。她提出:“建筑永远不只是一个技术层面的事,它关乎政治、经济、文化。从环境上看,人造物跟自然环境是有冲突的,你要找到突破。建造房子是为人类服务,需要建筑师拥有复合、多元的能力。”

  • 校园空间的日常性研究

© 致谢 BIAD
© 致谢 BIAD

来自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的副院长、副总建筑师刘玉龙和王彦博士,通过对国内外多个项目的讲解与分析,提出要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来进行校园规划,指出日常性研究并不是研究要盖怎样的房子,而是强调建筑是为人做的,校园空间设计要更多的为生活在里面的师生考虑。

  • 南京外国语学校教学模式影响下的中小学校园设计

孙菲: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师

© 致谢 BIAD

孙菲介绍了南京外国语学校的教学模式,指出了教学模式带来的约束和条件,并分享了针对问题的应对方法。她指出:“学校教授的东西应该是知识之外的,所有人把知识遗忘了,本能做出来的东西才是学校要教授你的。”

  • 为学习而设计的空间

Andrew Walton:顶誉国际学校总监

© 致谢 BIAD

Andrew Walton在分享中阐述了对于教育空间建设的理解,他指出:“我们生活在一个不断变换的时代,我们所需的技能是时刻变化的,所以我们的教育也要随之而改变。传统教育者的身份现在已经不一样了,我们的教育者不仅仅在学校,也可能存在任何地方。我们的校园设计应该以我们的愿景和信仰为指导,以此构建我们的空间和学习场所。”

参观交流

10月29日,在校方和项目建筑师的带领下,本次研讨会代表、专家参观了北大附中新校区和中关村三小万柳小区。建筑师向参会代表详细介绍了建筑的设计理念和建造工艺。同时,中关村三小的校长刘可钦结合校园的教学计划,对校园的日常和使用评价进行了介绍。

© 致谢 BIAD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终生教授、全国中小学教育联盟执行主任梁国立教授在中关村三小,围绕《3.0学校——我们的主张和行动》的主题与参会代表进行了交流,他认为:“新时代的学校应该根植于自然和社会生态,基于家庭、学校和社区合作,应该重视学校教育共同体中每一位个体发展的福祉,并认识到这是基于整体学校生态和气候的可持续发展。学习的发生是学生的足迹所至和人际关系所在。”他提出,基于实证的现代学校管理和发展为基础的“邻家孩子”理念,目的是积极影响和引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BIAD教育建筑作品

北京师大附中
新北川中学
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兰州分校
蚌埠二中新校区
北京第二实验小学
人大附中航天城学校
昌平区回龙观西城区旧城保护定向安置房配套48班小学
武汉市艺术学校
人大附中航天城学校
外交学院新校区
东北大学浑南校区生命科学大楼
北大微电子学院
北大法学院
内蒙古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楼
内蒙古农业大学工科楼
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校

# 标签

This event was submitted by an ArchDaily user. If you'd like to submit an event, please use our "Submit a Event" form.

引用: "2016教育建筑可持续设计学术研讨会的思考" [2016教育建筑可持续设计学术研讨会的思考] 04 11月 2016. ArchDaily. Accesed . <https://www.archdaily.cn/cn/798768/2016jiao-yu-jian-zhu-ke-chi-xu-she-ji-xue-zhu-yan-tao-hui-de-si-kao>

您已开始关注第一个帐户了!

你知道吗?

您现在将根据您所关注的内容收到更新!个性化您的 stream 并开始关注您最喜欢的作者,办公室和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