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大栅栏:居住之间

大栅栏:居住之间” 是由大栅栏跨界中心与Studio X在2015北京国际设计周期间合作主办的论坛与展览。此项目由Jeffrey Johnson (Studio X 北京),徐轶婧与Neill Mclean Gaddes (SANS, 大栅栏跨界中心) 策展,并得到哥论比亚大学建筑、规划与保护研究院,大栅栏跨界中心与北京国际设计周的支持。

“住” 是人的基本需求,而且在世界各地一直以来都是关键的议题。随着新自由主义经济所带来的贫富悬殊问题越来越受到瞩目,弱势与被边缘化的群体的居住环境近年来更是吸引到各界的关注。 从封建主义到社会主义到新自由市场主义,上世纪以来中国政治与经济模式的变换给北京传统胡同社区的社会、文化与空间带来了猛烈的冲击。在 “改革开放” 的政策下,数以百万计的农村人口往城市迁移,如何安顿这庞大人口数量成为了新的挑战。

在北京,许多的新城市居民在传统的胡同社区找到了新住所,他们大多取代了与自己同属一代,但有能力搬迁到城市里更新颖、服务更全面的住宅区的原住民。这导致了被边缘化的群体 —— 新居民与长者 —— 在北京的胡同社区内各自聚集。自2011年起的一系列关于居民产权保障以及户籍政策的调整,让这些群体得以自强,他们持续的存在见证着社区的韧力。可是,要改善这些胡同社区的生活条件仍然需要更大的投资,而大栅栏作为北京人口密度最高的住区也不例外。

大栅栏当前的情况是复杂的,而且往往当一个解决方案实行之时,社会与经济现实已经变迁了。十年前,威胁来自于自上而下的大规模开发与城市更新;现在,社会性与市场力量在最细微的层面上威胁着原真性。但这仅仅是对老城的 “保护” 造成威胁,还是对胡同里面的生活本质构成威胁?再者,大栅栏如何在推动它的未来进化与保护它的历史价值之间取得平衡?

在不稳定的北京地产市场语境下,大栅栏迫切需要一个能让它持续发展、自下而上的更新现有住宅的策略,而且它必须能够满足居民的期望且不引发冲突。在现今很多的讨论和辩论里,“非正式” (informality) 这个词的定义被传统的、可量化的观念所限制。我们希望从大栅栏这个具体的案例出发,重启相关话题,打造一个讨论平台,扩大关于现代城市所面临的居住挑战的思考。

一、展览

展览时间: 2015年9月23日至2015年10月7日 每日10:00-17:30. 展览地点: 北京西城区大栅栏杨梅竹斜街122号 免费进入,无需购票

展览将在大栅栏一个已腾退清空的,却仍布满生活痕迹的小院里进行,呈现来自包括流泥 (Solveig Suess),MatjažTančič,蔡远河+袁素,李沛锋,CUDI (Creative Urban Development Institute),Matthew Niederhauser 与 John Fitzgerald 等国内外的艺术家的影片、装置、摄影、出版物及版画作品。他们的作品,或深或浅地与这里的居民以及社区空间产生对话,探讨着生活中离开与停留、迁移与适应之间的话题。通过关于 “非正式” 生活环境的展览作品,我们希望表达“居住之间”不仅仅是一种空间氛围,也是一种精神状态,并提问这种观念如何能被改变、颠覆,以作为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二、论坛

论坛时间: 2015年9月26日下午1时-5:30时 论坛地点: 北京市西城区大栅栏劝业场一层八角中庭 (北门入口) 现场将提供即时传译服务 (需出示身份证明文件) 请于 http://www.eventbrite.com/e/dashilar-housing-in-between-forum-booking-tickets-18598248863 免费预订座位

第一部分:住宅和社区(中)

在大栅栏地区最为迫切的居住问题是什么?作为商品的空间是否成为了首要的动力,推动了大栅栏等地区居民居住状况的改善?当社区在持续变化,现有的社区模式无法及时应对,城市更新又是如何发生的?

回应人: 贾蓉 (大栅栏更新计划 & 大栅栏跨界中心, 执行负责人 )

客席嘉宾: 张柯(标准营造创办人) 王昀 博士(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副院长,方体空间主持建筑师) 史建(建筑评论家、策展人,一石文化策划总监) 沈原 博士(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系主任)

------------------------------------------------------ 第二部分:保护和身份认同 (英)

在一个现存且动态的社区中,遗产保护的后果和文化认同是什么?真实的社区身份认同如何看待遗产保护措施?这些措施是否被市场利用,如果如此那受影响的社区将会受益抑或受到损害?

回应人: Jorge Otero-Pailos (哥伦比亚大学建筑、规划与保护研究院, 副教授 )

客席嘉宾: 王硕(META-Project 创办合伙人) 李光涵(全球文化遗产基金会 中国项目主任) 方振宁(艺术家、建筑及艺术评论家、自由撰稿人)

------------------------------------------------------

第三部分:知识和选择性(英)

除了舍弃或维持现状,社区和个体还有其他什么选择?为了提供更多选择和机制,我们应当如何将相应地知识传达给有迫切需求的参与者?谁又应该提供这些知识?

回应人: Amale Andraos (哥伦比亚大学建筑、规划与保护研究院, 院长 )

客席嘉宾: 林达 博士(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山寨城市™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 Andrew Bryant(Creative Urban Development Institute 创办合伙人,参展人) 沈海恩(众建筑、众产品创办合伙人)

主办方: 大栅栏跨界中心 + Studio X 哥伦比亚大学北京建筑中心

赞助方: 哥伦比亚大学建筑、规划与保护研究院 哥伦比亚大学全球中心(东亚)

# 标签

This event was submitted by an ArchDaily user. If you'd like to submit an event, please use our "Submit a Event" form.

引用: "大栅栏:居住之间" 18 9月 2015. ArchDaily. Accesed . <https://www.archdaily.cn/cn/773851/da-zha-lan-ju-zhu-zhi-jian>

您已开始关注第一个帐户了!

你知道吗?

您现在将根据您所关注的内容收到更新!个性化您的 stream 并开始关注您最喜欢的作者,办公室和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