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建筑师: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素朴建筑工作室
- 面积: 18670 m²
- 项目年份: 2022
-
摄影师:Xiazhi

江苏黄海海滨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江苏省东台市,前身是1965年成立的东台林场,经过近60年的人工造林地貌改造, 如今已是华东地区规模最大的人造生态林园,并获批成为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4A级景区。为平衡森林公园内基础设施建造和自然生态林地, 森林公园内的新建公建项目不仅要在集约的建设用地范围内完成任务要求,更需要在满足功能使用需求的前提下, 最大限度的尊重森林自然景观并挖掘森林特色。设计的初衷,是以会务功能为核心;将建筑、景观、旅游一体化通盘考虑。以此打造开放式的、弹性发展的会议综合体,塑造黄海森林公园对外的自然生态新名片。


项目概况——黄海森林国际会议中心坐落于三仓河以南、美居酒店以北,地上建筑面积约 1.8 万平方米。该多功能综合体主要作为会议中心,兼具会议服务、酒店服务等配套功能。设计期望其在满足会议相关需求、提供大空间的同时,充分尊重森林公园的自然景观,让宾客能够毫无阻碍地尽情欣赏三仓河南岸与森林的秀美景色,不被庞大的建筑体量所遮挡。面对自然森林景观与会议建筑通常庞大且封闭的体量之间的矛盾,设计团队将这一挑战转化为凸显建筑特色的契机。


三种融入自然的策略——在既保有大型会议空间,又能避免庞大的建筑体量遮挡黄海森林公园的自然之美,使其得以充分展现,设计采用了三种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


首先,建筑的主要功能被分别布置于东、西两个区域,东区用于会议服务,西区则提供餐饮服务。它们的形态宛如森林中翩翩起舞的两片叶子,凭借自然且紧凑的曲线与周边景观融为一体,并在两者之间形成了一条通向河边的走廊。这条走廊既可通往建筑南侧的公共广场,又为室内空间与自然环境创造了更多的交互界面。接待区和垂直交通空间位于东西两区之间,一条多维度的绿色走廊环绕四周,使用户在建筑的东、西两区各楼层都能拥有360度观赏森林公园景致的视野,同时还能便捷地抵达公共空间。这种方法既缩减了建筑的体量,为自然景观让路,又塑造出紧凑而不失灵动的建筑形态。


其次,建筑色彩与四季更迭相呼应。其主色调取自周边植被全年呈现的色彩,从春夏的各色绿意,到秋冬的斑驳黄调,让建筑在每个季节都能与周边景观相得益彰。此外,为使人工立面与周边树木实现更自然的过渡,空中走廊上设置了多维植物槽,让立面与五彩斑斓的森林融为一体,和谐共生。


第三,将室外景观引入室内空间,增进人与自然的互动。建筑各楼层均设有便捷通道,可通往空中绿色走廊、室外平台及庭院,鼓励与会者和用餐者在会议及用餐间隙走出室外,随时随地感受森林公园四季变幻之美。连接东区、西区与中央图书休闲区的多层走廊,不仅为这三部分提供了快速通达的路径,还让公园内的游客无需进入建筑,即可漫步其中,全方位欣赏森林公园的景致。多层种植槽丰富了这座形似舞动叶片的会议综合体的层次感,在赋予其独特魅力的同时,实现了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可持续设计与低碳运营——建筑的整体形态为可持续设计奠定了基础。其设计确保了室内空间能够获得最大程度的自然通风与采光,同时,建筑体量的合理划分使得不同区域可独立运行,这为未来各区域的独立管理与节能表现提供了便利条件。


从功能角度来看,该综合体可分为三个区域,即东区的会议区、中区的图书休闲区以及西区的餐饮与商务服务区。东区主要服务于高端政府级会议,一层设有一间面积达 1,200 平方米、可容纳近千人的多功能厅,该厅既可作为一整个大型空间使用,也可分隔为三个独立区域。二层及夹层则设有贵宾接待室和小型会议室,作为主厅的补充配套。三层配备有宴会厅和屋顶休息室,可用于举办晚宴或分会场会议。东区所有会议室均配备了高品质的音响与会议控制系统,且室内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了针对各类会议需求的专业声学与光学环境设计。


中区的图书休闲区既是一个适合拍照打卡的网红景点,也可作为接待空间,不同团体一进入综合体便能在该区域分流并引导至各个目的地。图书休闲区还是一个中央垂直核心,连接着东区顶层的宴会厅和西区的屋顶,人们无需进入东、西两区内部,即可直接前往西区的屋顶酒吧和游泳池。西区共三层,主要提供餐饮与商务服务,一层设有主题餐厅,二层设有包间,三层设有商务俱乐部,屋顶则配备有 270 度全景无边泳池和音乐酒吧。西区既服务于会议综合体,又与南侧的酒店形成互补,共同提升了整个区域的服务能力。


除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前提下对建筑体量进行划分与缩减外,还采取了更多措施来降低能耗。建筑的环形布局减小了体形系数,增加了可获得自然采光与通风的立面面积。此外,建筑外立面还集成了遮阳设施。上述所有措施均有助于降低运营能源成本,满足低碳运营要求。建筑采用的弧形膜结构顶棚,不仅优化了屋顶庭院的通风环境,还提升了室外空间品质,可满足各类公共文化活动的需求,实现了屋顶空间的更高效利用。


该项目在未刻意对标或增加额外成本的情况下,达到了绿色建筑二星级标准。项目采用预制钢结构建造,预制率高达62.5%。主体结构、幕墙系统及吸音材料均选用了可回收、可再利用的低碳建材,有效降低了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一条长达650米的户外绿色走廊,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俯瞰美景的绝佳空间,还实现了从室外直达各楼层公共区域的便捷通行。建筑体量的合理划分,使得不同区域可独立运行,为未来各区域的独立管理与节能优化提供了有力支持。


公众可达性——这座建筑凭借其内部空间作为国际化专业会议中心、外部空间作为面向公众的开放式观景塔,形成了独特的双重身份。对于一座国家级森林公园内的公共服务型建筑而言,这种双重属性至关重要。诚然,如此高品质的会议中心难免会占用公园内部分珍贵的土地资源,但在业主的支持下,我们将其设计为一座以友好姿态开放的"小山丘",而非一座凌驾于自然之上的地标性建筑。在这里,人们可以拾级而上,途中随时在图书休闲区驻足休憩,或在酒吧小酌一杯,尽享美景。无论是否举办会议活动,建筑始终向森林公园的游客开放,真正成为了一处服务大众的景点。这也是建筑低碳运营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便东区会议空间关闭、西区餐饮商务服务暂停营业,人们仍可享受我们专为森林公园打造的"多维灰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