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项目以「保留空间可能性」为核心概念,致力于创造具有高度适应性的留白场域。家具、装置和设备均被整合于墙体内、地板下及天花上,确保室内空间可随时恢复完全开放状态。


时间维度的叙事通过水平基准线展开:线体下方以质朴木饰面呈现澳门户主建筑师世家的传统轮廓,通过视觉重力感传递传统根基的厚重;线体上方空间则以解构手法打造,运用不同的白色与金属塑造抽象未来质感,形成稳定与流动的时空对话。


作为多功能创作实践平台,空间通过多元人体工学设计激发身体活动与思维深度的互动关系。可调节的立体界面系统实现物理空间与使用需求的动态契合,使场所成为承载思维运动与身体位移的跨学科创作工具。


空间序列始自缓坡入口区:倾斜坡道配以嵌入式转角沙发及组合茶几,形成非正式的交流场域。纵深处的中央开放区由嵌入式座位模块界定,当模块完全收纳时即转换为可变展览空间,配合天花上多组智能灯具系统和声学吸音板,可容纳各种展览模式和演出。


会议区设置具功能性的艺术装置:悬浮灯盘式玻璃长桌于五组叠摞高凳之上。降下桌面、解开高凳即形成十人会议座位设定。侧墙暗藏玻璃分隔板可延展围合成独立单元。



通过空间的灵活机制、动态人体工学与材料叙事的多维整合,该项目最终成为随使用者行为持续重构的活性载体,在时间维度中不断生成新的空间语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