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桃里”项目由沼山水库堤坝脚下的废弃炼土厂房改建而成,在旧厂房的砖墙、石坡和木桁架之间,将山林、农田和村庄间的阳光、微风和景色融入建筑,通过可持续建筑设计理念为村民和游客营造高品质的乡村多功能公共空间。“桃里”西临沼山水库的堤坝草坡,南侧是湖北丘陵常见的山丘林地,北侧隔着农田能看到对面的村庄。因为是土厂,一方面考虑到曾经的工业生产,远离村落,孤零零坐落在水坝脚下。另一方面厂房改造前是可以想见的封闭的姿态。改造设计的出发点是将原本和村落格格不入的厂房,打破原有的孤僻状态,将自然环境引入室内,将建筑融入自然,为村民和游客提供既可享受田园的自然野趣,又能体验耕读研学的人文乐趣。



项目由废弃炼土工厂改造,西临沼山水库和水坝,南侧靠近山坡,北侧临近农田。设计延续建筑匍匐于场地的态势,与南侧山体、北侧农田自然连接,远眺村庄。废弃土厂的主要建造材料是红砖和樟子松原木,结构和建造逻辑有两大特点:一个是秩序感极强,视觉效果震撼;另一个是用最省的料,造最大的屋。本次更新设计基本沿用了原有的柱网和三角屋架形态,在分析受力后对其升级,拉杆用钢筋,压杆用木构,形成了简洁清晰的木屋架主体。



对主体屋架结构做二次加工升级,一体化处理自然采光、通风,形成层层叠落的侧高窗,为室内均匀的引入照入屋架和顶棚的漫射光,同时利于过渡季室内大空间的热压通风,又能用于室内的自然排烟。北侧坡屋面,阳光直射的时间少,故采用了构造更简洁的亮瓦采光屋面,用更少的二次构造和屋顶高度代价,换取更简洁均匀的室内光环境。


适应性地利用多层级空间缓冲的建筑原型。缓冲区是内空高大通透的大体量空间,在这些区域优先利用自然通风和热惰性的保温,自遮阳来优化室内的初始热工环境,并通过局部制冷或制热保证人活动区域舒适度;在此前提下,大空间里的局部空调和工业壁扇,可以有效提高夏季室内舒适度。房中房作为缓冲区内独立的封闭房间,采用常规空调采暖制冷方式,严格确保舒适的温湿度环境。房中房的维护界面气密性低于建筑外墙和屋顶,也成为了缓冲层的辅助冷热源。缓冲层同时又是房中房的屏障,为采暖制冷提供较好的基础条件。同时,设计结合多层级缓冲的空间原型和舒适度分级控制的策略,有效降低建筑运行阶段碳排放。考虑乡建项目的经济条件与维护能力,考虑当地电网实际情况和建筑运营计划,在南侧屋面上,结合深浅灰棋盘格金属屋面,以最高效的方式布置深灰色碲化镉光伏板 100㎡,用来抵消建筑日常基础能耗。光伏装机容量 15.8kWp,年发电量 15 万度,可以有效改善乡村电网未端稳定性,并进一步降低 8.66% 的建筑总碳排放水平。



本项目中,将旧建筑拆除的老砖与新砖混砌使用,使用周边石料厂开采后的碎石加固原有挡墙,将拆除的废旧樟子松原木用于景观木料,厂房原有的加工设备加固后用作标识,石刻厂边角余料用于景观铺地。现场工作中发掘的毛石墙、红砖墙、木屋架、工业构筑物、石料厂边角余料等材料,均在与当地工匠的配合下实现了回用,达到了“物尽其用”的可持续建筑设计目标。材料回用过程有两个关键点,一个是在地调研:掌握周边有哪些物质材料是可尽用且值得用的;另一个是设计创新:探索如何把它们用得有逸趣又恰如其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