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漪教育教学思想研究中心项目位于上海杨浦区四平路与大连路的交叉口附近,杨浦高级中学的东南角。东侧为四平路,南侧为高层住宅小区。在过去 20 多年间,由于地铁十号线、八号线和四平路下穿通道的修建,四平路沿线的城市环境受到很大影响,留下了长久难以愈合的创伤。
鉴于特定的地理位置和环境特征,于漪中心以现代建筑的构成手法为体形设计的基础,形成了简约造型、刚劲有力的建筑体量;采用朴实有力以及具有强烈表现张力的清水混凝土框架结构,塑造了层次丰富、虚实结合空间形象。该项目通过认真分析建筑与周边场地的关系,通过建筑底层空间退让,对于四平路与建筑之间的界面关系进行了梳理和优化,形成了关于城市伤痕空间的一次重要修补。


于漪中心的建筑设计在深度考虑城市环境过程中,针对内部构造与行为流线进行了精密组织,针对建筑的内部功能布局、空间呈现效果、结构形式象征等方面进行了周密考虑。建筑设计依托现有场地北侧的繁茂树林,采用轮廓清晰的混凝土框架来延续这一片杉树林木的表现意象,形成内外相连的茁壮林地,以此隐喻“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主题,从而彰显于漪女士长期耕耘其间的基础教育在培养人才方面的基石作用。



在概念发展阶段,建筑设计通过基地北侧的杉树林形成概念构想 —— 这片杉树林既是研究中心与杨浦高级中学之间的过度区域,同时也为研究中心提供了很好的场地特征,使得建筑寓意与教育精神在树木与树人方面产生关联 ——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通过隐喻性的关联,这一设计概念不是从外观形象上去从事具象性的表达,而是采用更加克制的形式和空间语言来进行创作,并且集中关注于具体场地问题的解决,以此发展建筑空间的品质特征。
于是,场地中的水杉林并不止于象征性的作用,它也成为组织建筑内部空间、以及构成建筑形体的重要线索。研究中心建筑采用清水混凝土材质,强化表达了支撑柱和横梁的构图关系,在外观上延续了杉树林的意象,并在面向四平路的主立面上向城市界面进行最大程度的展开,形成一片“茁壮树林”, 用以隐喻于漪女士教书育人的平实初心,彰显朴实无华而又代代相承的教育教学思想。

在形式隐喻与概念表达的背后,则是存在诸多限制因素的基地所提出的另一方面的挑战。研究中心处于杨浦高级中学与四平路之间,于是在内向化的研究中心与外向化的城市交界之间形成了一种张力——一方面,研究中心作为一个内部的教育培训基地,需要在紧贴嘈杂交通干道的情况下形成利于使用的内向环境;另一方面,研究中心建筑对外既需要退避西、南两侧的现状建筑,又需要对东侧城市主干道四平路做出城市尺度的应对,对于北侧的水杉林也做出环境氛围回应——随着方案设计的深度推进,建筑师将场地特征、周边环境与建筑内部功能、空间组织等因素综合考虑,通过更为精细的设计推演,对各方面议题在更深入的层面上进行了设计。


研究中心的建筑设计场地总体形状较为规则,场地与南侧高层住宅楼距离很近,与西侧杨浦高级中学内部教学楼间距也很小。因此,新建造建筑控高 24 米,以避免与周边建筑之间因为扩大间距而降低场地使用效率,西、南两侧立面几乎以实面处理,只开设必要的门窗。面向四平路的东侧立面和面向北侧的水杉林则是成为需要重点处理的建筑界面。


四平路是贯穿杨浦区至虹口区的一条重要城市交通干道,研究中心基地所在四平路与大连路口受到下穿通道的影响。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都向西侧偏移,导致人行道受到极大的压缩。研究中心项目启动后,原新医联门诊部建筑被拆除,这个界面成为研究中心面向城市最为重要的立面——建筑师将一层界面后退5米,二层及以上建筑向外悬挑,在四平路界面形成了一道城市尺度的廊下空间,让来往行人有了可停留的场所感,檐廊向北侧延展直至杨浦高级中学门口,保留的杉树林透过降低的围墙融入到了城市景观中。
东立面的三层至五层建筑立面也通过立柱与后退的界面,使得教室和办公室获得了充满绿植和自然光照的室外阳台,让这些房间的窗户避免直面嘈杂的城市主干道。建筑师通过东侧界面的处理,即维护了建筑内部功能的属性要求,又实现了研究中心的城市性与开放性,以合理的方式让建筑的城市界面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有了交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