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建筑师: YUARCHITECTS
- 面积: 35000 m²
- 项目年份: 2024 年
-
摄影师:YUARCHITECTS, Bizheng Luo
-
厂家: Foshan Lighting, Jin Aluminum, Nippon Paint

来自建筑师。2022 年末,也是新冠疫情谢幕的前一年,随着百校焕新的第二季工作计划,机缘巧合的将蛇口学校补充列入最终的焕新清单,我们与这座校园相遇了。蛇口学校是深圳市南山区校史最悠久的学校之一,其前身可追溯至1945年建校的蛇口小学。在尚未拓荒的土地上,它是蛇口渔民的孩子们开始接受启蒙教育的第一盏明灯。1970 年,蛇口中学毗邻于蛇口小学建校,两所仅一墙之隔的老校园,于 2003 年合并,更名为蛇口学校。

现状与策略
在几十年的过程中,校园历经数次局部修缮,翻新,改造,呈多样叠加态,导致建筑物与校园外部空间的限定关系并不明确。整个校园空间的问题虽分布较散,但集中在功能刚需的解决,及建筑物与外部空间的关系上。在仅有 1-2 个暑期的工期条件下,我们明确了技法和态度层面的改造策略:通过局部界面与铺装的焕新,重点进行校园外部空间的重塑,以局部动作的干预,织补出新的校园整体风貌。同时,将新介入的动作,视为对既有机理的一种刻画,而不是简单的覆盖。新的动作与老的存在一起作用,共同塑造出新的场所。



一进院「过厅」:流动与聚集
蛇口学校位于城市片区的地貌高点。从南侧大门拾级而上,进入校园后的第一重外部空间,是一条带状蜿蜒的不规则空地,称不上一个有围合感的场所。在这个空间里,分布着位于西侧尽端的临时就餐空间;位于南侧简陋的学校大门;和位于东侧尽端的一处废弃三角地。在三角地旁,是厨房和物流入口,与西侧的就餐空间距离较远,在使用上十分不便。


在行为与空间的关系上,这个带状的不规则空间,由如一处入户后放大的”过厅“,需要通过空间层级的梳理,重点处理人流在此的流动与聚集。我们试图通过一个简单有效的动作,同时解决多个问题。沿着这条带状用地的不规则边界,我们拆除了切断空间流动的墙体,在地貌高差的断面上,置入了一条连续的,横贯东西的千步廊系统,将西侧新增的补充就餐空间,南侧的新大门,与东侧三角地的新增就餐空间串联在一起。同时,廊道也与生长在校园边界上的大树,形成连续共生的界面,为过厅带来场所质量。




在改造后,位于千步廊中段的学校大门,从原始挡土墙的边界上生长起来,强调体积的坚实感。大门是双面性的:在面向城市一侧,塑造为大跨的洞穴,在面向校园一侧,成为柱廊界面。柱廊落柱点位与广场原始石材的铺装模数对位,底部 6cm 高的柱础“缺席”,提示出一种新老态度,也为新大门带来雕塑感。



在东侧废弃的三角地,廊在此变为一组随地形跌落的就餐平台,以立体的方式解决不同标高公共人流的疏导、聚集问题,作为一处综合但复杂的枢纽,解决几百人的就餐刚需。就餐平台转折的轮廓,是一种对场地几何和现状树木点位的主动适应,也带动了二层屋架龙骨生动的伞状几何。不同的平台随地形间隔布置,形成尺度宜人的小院落,创造出明暗相间,透气舒适的就餐环境。在尺度不大的三角地,我们让平台成为几抹墨绿色的笔触,悬浮在树冠的高度,与现存的树木缠绕在一起,齿纹铝板也在回应着景观的微妙尺度。平台和植物的绿色共同涂绘出特殊的空间气氛,为原本消极的街道带来一道新的风景。


二进院「中厅」:正骨与易容
从一进院的北侧拾级而上,来到几栋教学楼围合而成的二进院,这里的空间方正,行为聚合,有如一个大的中厅。然而围合中厅的竖向界面十分消极,与孩子们能量满满的运动行为,完全绝缘。我们通过正骨和易容的方式,对容纳运动行为的中厅进行重塑。通过补全艺术楼残缺的体量,让其面对球场的界面完整;将原本外扩的中轴幕墙拆除,使气候边界整体内退,变为一处半室外的“戏台”。进一步,通过简单的涂料粉刷,区分出艺术楼立面的横竖构件,将原本封闭的体积语言,在视觉上修饰为相对开放和公用的“柱板”语言。改造后,这个户外的大中厅由如孩子们的舞台,中厅的界面也成为孩子们运动的背景,与空间中的行为互为观演。



三进院「客厅」:与景观同奏
蛇口学校的第三进院,是公共性层级最高的外部空间 —— 校园的运动场。这处明亮的空间汇集校园内的所有人群,如同一处户外客厅。在这个舒朗的空间里,我们希望房子和现状树木共同作用,形成一种合奏的界面。艺术楼的北立面,位于运动场的轴线尽端,也是这个客厅的视线终点。在补全残缺的体量后,北立面以顶部柱廊的姿态塑造出正脸,在运动场的终点被树木衬托着,形成一处高音。



对于树丛掩映中的西侧教学楼组群,我们在两栋教学楼的立面和屋顶上,分别增加了一套墨绿色的钢格栅系统,遮蔽立面上的空调外罩,也在原本废弃的屋顶上限定出方舟般的空中舞台。墨绿色的钢格栅,在景观与楼体之间,形成一道调和的界面。轻盈的钢格栅形成孔隙化的界面,使得界面在不同角度的日照下,产生截然不同的微表情和光感,与树丛景观同奏。在原理层面,更加接近自然景观的有机状态。在大方舟底部的花园里,有一处连接两座教学楼的连廊。我们将其视为大方舟的孪生。可类比的建造语言在高低两处呼应,形成一组立体关系。在尺度不大的花园里,让景观的气氛弥散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