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在浙江台州黄岩石窟景区内的一组空间设计。石窟本身的改造工作是由建筑师徐甜甜的团队完成的。筑牟建筑把其中三个活动空间分别处理成一个咖啡厅、一个多功能文创工坊和一个独立设计品牌的快闪店。由于现场已完成的铺地和水电管线等基础设施在工期的压力下无法做破坏性的调整,我们的策略之一,是以模块化装配式的家具装置作为空间组织的主要手段,所有家具不与地面和石壁固定,一方面减少对原始环境的破坏,另一方面尽可能减少现场作业,降低施工难度、缩短施工周期。而面对三个空间的不同特征,我们的另一策略是用尽量少的单元通过组合变化来创造三种不同的空间体验。


首先确定了只用一种材料,从与石窟异质化的角度和耐久性角度,选择了阳极氧化铝。银白色光洁素净的抽象质感,与粗燥肌理的石壁表面形成对比,相映成趣。其次限定了最少的单元种类。从使用模式的角度,设定了 450mm、900mm、1800mm 三种高度,分别对应椅、桌、架三种家具。



椅腿和椅面有两种不同的组合形式,可以组合出条形和弧形长椅两种使用状态。桌面呈梯形,短边均朝向一侧可拟合出弧形长吧台,长短边拼合则组合出条形吧台。桌面和桌腿可平行也可垂直组合,在桌腿空间作为置物空间时可按需调整。
考虑到现场拼装和拆卸的便利性,所有竖向构件下大上小实现自立,施工过程中在保证竖向构件的自身稳定后,再进行水平面的安装。所有连接部位都用螺栓连接,理论上一人即可操作。灯带藏在水平构建下方的折弯构造里,倾斜的垂直面正好承接光线,形成漫反射的柔和发光面。


一号空间位于入口附近,石壁上有一个矿物质沉积形成的近圆形天然“壁画”,在灯光照射下,画面形成微妙的立体感,如穹顶一般统领整个空间,形成强烈的中心性和微妙的宗教感。这里的功能设定是咖啡厅。我们希望这里是一个可以安静停留的空间,可近观石崖壁画,也可回望石桥、深潭和对岸,亦可通过对岸石崖上的大小洞口,想象向不同方向蔓延开去的硐窟群。


我们用桌椅家具限定出一个圆形空间,用纯粹几何形的力量与强烈的空间特质形成对仗。空间自带朝向,吧台被设置在靠近崖壁一侧;圆形的两翼是能安稳落座的连续矮凳;入口侧则是可站立或倚靠使用,同时便于随时起身的高桌,与矮墙相隔的通道上的行人形成轻松的对话关系。入口处一道凸出的石壁成为打破绝对轴对称构图的契机,通过角度和模块数量的调整,让出舒适的入口宽度,这种弱化处理似乎也让这组道具空间更自然地融入了环境。

二号空间没有强势的视觉焦点,加上较强的穿越属性,整体感觉相对松散。我们用书架阵列填充一侧的放大区域,另一侧靠崖壁设置景区服务台和轻餐饮吧台,做为通道的空间特质被保留下来,同时中间围合出的开敞区域可以通过桌椅的不同布局,作为展陈、工坊或观影空间等,灵活使用。



三号空间是一个夹层平台。崖壁与下部通高,自然成为空间的正面。道具基于这个正面展开,兼顾独立品牌快闪店自由的气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