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堂屋位于南京江北老山脚下的响堂村,是一座多功能公共建筑,承担村里较为正式的公共活动,如会务、展览、接待、展示等。建筑坐落在村庄西南角的一处谷地。北边紧邻山坡,南边是泄洪的河沟,东边为开阔的绿地。场地上有一座两层坡顶建筑需要保留。总建筑规模约1370㎡。


设计概念
在中国传统民居中,堂屋是大家庭最重要的公共空间,是日常起居、会客议事的空间,也是举行家庭祭祀和重大礼仪的场所。堂屋多为高大的半开放空间,象征和展现大家庭的身份和地位。


作为村里公共集会中心的建筑,自然也就成为乡村这个大家庭的‘堂屋’。它有两种状态,并在其间自由切换:一种是一本正经的模样,容纳各种礼仪性、正式性活动,延续传统堂屋的庄重与仪式感;另一种是松弛而随性的状态,通过各种灰度的柔性空间,满足非正式交往的需求。



设计方案没有直接采取‘乡土‘的设计语言,而是选择现代材料和结构形式,探索乡土意向的呈现。从远处眺望堂屋,穿过茂密的树梢,堂屋犹如一把撑开的伞,或是一顶漂浮的斗笠,若隐若现地掩映在绿意盎然的自然中。其起伏的屋脊和深色线条构成的质感,与周边错落的农房倒也和谐共存。


结构创新
为了实现黑色大屋顶的漂浮感,建筑在结构上进行了创新。屋顶作为整体受力体系,不仅要克服大悬挑大跨度的困难,还要让每根杆件尽可能纤细,最大限度地塑造杆件结构的轻盈感和构成感。


借助Rhino中的Grasshopper插件扩展工具,基于Karamba3D受力分析与找形技术(form finding),探索适合建筑师在方案阶段进行结构形态设计的工作流,顺利完成屋顶非对称复杂造型的结构形态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