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山文化礼堂项目位于杭州的艺术乡建实验区青山村,基地南邻村落,北望青山。设计思考如何将建筑与当地社区和自然环境紧密连接,并以此为基础对建筑的形态批判性的思考与设计。

本项目质疑把形式看作一个物体表征的肤浅形式主义理念,而是把注意力从建筑的整体转移到其组成部分,探究其之间的缝隙,关注独立、断裂、碎片、无定形的个体,并且分析它们之间的一种彼此促成的力量和由此联系在一起形成的建筑体验。建筑体块的交织与堆叠,犹如大自然中山石与地形的变化, 体块之间的缝隙让阳光与清风自由流动,营造出一片可呼吸的空间。这不仅使建筑融入自然环境,还鼓励人与空间、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建筑的生成过程与观者的建筑游走体验相互影响、建构、交叠,形成了一个生长式的建筑形态,远观犹如一个立体的乡村聚落。



建筑通过一条如“青山步道”般的连续折叠楼梯道,将公共广场与建筑各楼层的功能串联起来,有机地结合社区、行政和文化空间。同时该梯道形成了一个动态的建筑界面空间,不同于一般的建筑立面,它创造了不确定、变化的、具有生成性的空间和功能关系,有如村落里充满弹性的邻里关系。


本项目融合了当地的文化和工艺元素,保留了传统建筑的温暖与质朴。内外墙面使用了就地取材的泥巴抹墙,扶手设计融入了村中的非遗竹编工艺,体现了村落的温暖与朴实。


总的来说,青山文化礼堂的设计寻找一种自下而上的形式建构,更通过与自然的深度对话和空间的生成性探索,批判了当代建筑冷漠、刚性空间的局限,强调了感官交流和人类与环境、人与建筑之间的互动。这种设计鼓励空间的流动性、开放性和变化性,回应了人类情感和感知的需求,并提出了建筑应如何在当代社会中更好地融入自然、赋予建筑生命感的深刻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