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这个作业空间中,内上建筑试图突破传统办公空间的固有模式和限制,通过对原始空间的解构与重组,构建一个无拘无束、充满流动性和探索性的工作环境,以促进空间与使用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激发作业的自由流淌和多元碰撞,同时满足个体作业的本源需求。原空间因周边建筑和繁茂绿植的遮挡,采光不足且开阔性受限,略显局促。为此,内上建筑对建筑立面进行了改造,在西侧墙体开设窗户,打破视线的封闭感,连通露台,引入自然光线,并采用裸顶设计,消解空间的压迫感,提升空间的通透性与灵动感。此举不仅增加了东西南三个方位的全面通透,还让原本被遮蔽的绿意得以流入室内,构建出一种与自然景观共鸣的办公氛围,积极调动对自然的感知。


在空间功能的布局规划上,内上建筑秉承着品牌方对实验与创意的双重需求,设计之初便考虑到实验室和会议室功能的精巧交织。传统的办公布局往往将两者分别围合在封闭的空间中,而该品牌的工作方式则更倾向于灵活的、动态的高效协作模式,强调自由流动、即时讨论与灵感碰撞。如何在有限的空间中构建这一理念,成为设计的核心课题。最终,内上建筑决定将这两个看似截然不同的功能合并于同一空间,创造一个开放而兼容并蓄的创意核心区,使其成为整个办公空间的创意引擎和智慧中枢,这也是品牌方工作方式的一种具体化呈现。


这一创意核心区位于空间的中央,成为团队研发、共创与协作的心脏。在这里,实验、讨论、创作等多元功能得以有机融合。围绕核心区的布局,所有工作区域均保持开放,甚至创始人的作业桌也被巧妙融入其中,消除了层级隔阂,与团队成员无缝对接,促进实时沟通与灵感交流。空间设计的流动性和开放性打破了传统职场的刻板模式,形成了平等、共享的工作生态。


整个空间的动线设计体现了自由与流动性,旨在打破传统办公空间的固定模式和僵化路线,激发多样化的工作方式。空间将工位视为思路的载体,允许外在呈现发散、混乱的状态,同时亦能有效保障内在思维的连接性与延续性。个人的空间需要允许铺展一个阶段的作业内容,更能由此带来作业内容的连接性与延续性。无论是茶水间的长桌吧台,还是窗边的框景卡座,空间不断变幻与流动,激发着不同形式的工作方式。工作者在空间中可站、可坐、可蹲,作业动力不受空间限制,为人提供一个专注、沉浸、镇静、稳定的工作状态,这也是空间设计的重要目标之一。对外会谈室也不再是封闭的,四联动滑门既可以分隔,也可以完全敞开,带来更为生动积极的工作场景。这种自由、流动的空间设计,使得创意与沟通在每一个角落都能自由生发。



进入空间,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与品牌风格相契合的浅绿色花纹钢板地面,辅以金属质感吊顶,隐约透出的内部环境若隐若现,既充满神秘感,又激发着访客的探索欲。穿过略微压低的门厅后,空间瞬间开阔,开敞的办公区与多功能岛台相互交织,窗外的绿意让人心情愉悦,带来一丝静谧中的生动气息。除了储藏间和卫生间的封闭空间,其他区域均为开放式布局,空间中的墙体与天花板未完全接顶,形成了流动的空间感。


为品牌专属定制的可移动置物柜巧妙地满足了收纳需求,其层板高度依实验样品量身定制。通过合理的收纳设计,确保收纳的可及性、内在秩序性以及流动性,从而带来不卡结的作业体感。同时,置物柜也作为空间的分隔元素,保证了视觉的通透性。空间中的所有桦木板拼接均采用特制的榫卯结构。通过这些巧妙的设计,内上建筑创造了一个充满无限可能性的开放空间,让创意在每一寸空间中自由延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