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筑领域,可持续性常被视为一个普遍性的挑战,这导致人们倾向于采用标准化的解决方案,而这些方案往往过分强调效率而忽视了具体环境。然而,建筑本质上与其所处的环境紧密相连——建筑以需要特定性的方式与气候、地形和文化历史相互作用。那么,建筑如何能够摒弃标准化的可持续性检查清单,转而采纳场地特定的解决方案呢?这一讨论与 Christian Norberg-Schulz 提出的场所精神(Genius Loci)概念紧密相关,这一概念也被那些主张设计应与周围环境产生共鸣的建筑师所接受。它表明,建筑不应强加于场地之上,而应源自场地,受其材料、气候和文化意义的影响。这一理念对广泛应用通用可持续性技术提出了挑战,而是提出可持续性必须与其所在地点内在相连。
简·雅各布斯(Jane Jacobs)在影响深远的书籍《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中说过,“新的想法必须依靠旧的建筑才能存在,”她认为对建筑存量的重复利用可以推动积极变化,打造多元化的城市环境。我们对新建筑的可持续性要求愈发紧迫,在现存结构中注入新的活动已逐渐成为当代建筑的重要特征之一。从城市的角度来看,无论是复兴后工业时代城市、抑制城市无序发展,还是重塑萎缩城市脉络,适应性再利用都是一项具有价值的策略。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面临大规模的住房危机。在米兰,人们进行一系列应对住房危机的规划,为意大利北方城市规划了能够容纳50,000至130,000人的卫星社区。这类社区的建设于1946年破土,也就是危机出现的第二年。1956年,十年过去了,随着一个全新城市总规划 Il Piano Regolatore Generale 的施行,为第二阶段的建设,又称“加拉拉特西公寓”,创造了条件。新社区的场地被一分为二,后半部分隶属于 Monte Amiata Società Mineraria per Azioni。在1967年年底,由于先前的规划给了加拉拉特西第二期的私资开发机会,该项目就委托至建筑事务所 Studio Ayde,即其合伙人卡尔罗·艾莫尼诺(Carlo Aymonino)身上。两个月后,艾莫尼诺就邀请阿尔多·罗西(Aldo Rossi)一同为该社区设计一栋住宅建筑。这两名意大利人致力于实现各自对理想微观社区的设想。[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