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基于弗朗西斯•凯雷的设计理念思考中国乡建策略

中国幅员辽阔带来的是各地从风俗习惯到气候条件的多样性。一方土地有一方土地的材料,建造方式和应对气候的策略。中国建筑的地域性往往保留在了乡村建筑,但我们不能忽视现代技术带来的便捷和舒适会极大改善乡村建筑的居住和使用条件。如何在传统或固有和新技术之间取得平衡?如何从乡村建筑的建设中汲取养分,发展中国建筑的文化符号?

2022年普利策奖得主弗朗西斯凯雷交出的是属于布基纳法索的答卷。用最低的价格建造舒适的房子,让使用者感到愉悦并开始梦想拥有更好的生活,是凯雷的坚持。通过对本土材料和技术的使用,提高人们对本土文化的自豪感。而后在海外的设计,是凯雷对自身文化的积累之后,把文化符号带向了世界。

基于弗朗西斯•凯雷的设计理念思考中国乡建策略 - 2 的图像 20基于弗朗西斯•凯雷的设计理念思考中国乡建策略 - 3 的图像 20基于弗朗西斯•凯雷的设计理念思考中国乡建策略 - 4 的图像 20基于弗朗西斯•凯雷的设计理念思考中国乡建策略 - 5 的图像 20基于弗朗西斯•凯雷的设计理念思考中国乡建策略 - 更多图片+ 15

基于凯雷的经验和结果,结合案例探讨属于中国的乡建设计方向。

1. 与自然的共存

乡村的珍贵本身就离不开环境,相对城市无处不在的人造痕迹,乡村的质朴正是来自和自然的共存。本土材料带有独特的自然属性,使用本土材料在降低建造成本的同时也给建筑带来了消隐的力量,从而与自然环境融合。

马岔村民活动中心 / 土上建筑工作室

基于弗朗西斯•凯雷的设计理念思考中国乡建策略 - 2 的图像 20
土上建筑工作室

马岔村位于甘肃省会宁县,属于干旱的黄土高原沟壑区。当地的传统民居多以生土为主要建材。建造工艺基本为土砖砌筑,传统夯土,草泥,配以木结构屋架。项目选址位于一个退台式的山坡上。在空间组合方式上,四个夯土房子设置在不同标高,围合出一个三合院。远远看去,像是从地上生长出的土块,完美融入到了当地的空间景观之中。

基于弗朗西斯•凯雷的设计理念思考中国乡建策略 - 6 的图像 20
土上建筑工作室

松阳油茶工坊/ DnA

基于弗朗西斯•凯雷的设计理念思考中国乡建策略 - 7 的图像 20
© 王子凌

横樟村位于丽水市松阳县大东坝镇。村庄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保存较多,村口闲置的油茶工坊位于路边下沉场地,面临山涧溪流,已经有一百多年历史。工坊采用传统木结构和夯土墙建造,项目保留主体建筑和室内的木制设备。空间向外扩张在侧面形成厨房和产品包装空间。室外的休闲凉亭提供了面向山涧的观景平台。外圈扩建部分包裹围绕老工坊,外墙直接使用溪涧卵石,作为周边梯田和溪水自然景色的延续。整个工坊区域仿若生于山石,极好的保护了原有的生态景观。

基于弗朗西斯•凯雷的设计理念思考中国乡建策略 - 3 的图像 20
© 王子凌

2. 乡村肌理的延续

传统村落的结构是长期发展演变的结果,与自然环境和地形地势有着良好的统一性和协调性。新建或改建的现代建筑的置入应该尊重和延续原有的格局和肌理,协调与自然环境,与现存建筑之间的关系。新建建筑的介入可以为乡村带来新的活力,但不应该因为突兀而破坏乡土文化。

唐堡书院-村民公共活动中心/华建集团•上海设计Free Studio

基于弗朗西斯•凯雷的设计理念思考中国乡建策略 - 8 的图像 20
© 张坤

唐堡书院坐落于陈堡镇唐庄村,地处江苏省兴化市。场地中的自然村落历经百年,沿着星罗密布的河网水系自由发展。设计师为保持村庄特有标志与肌理,将唐堡村内“村落”与“水田”两种物质空间形态被提炼、置入到村民生活之中。在原本组合形态单一的原始村落布局中,既形成了相互穿插,联动互通的整体建筑布局,又尊重与保护了在历史岁月中积淀形成的村落群体建筑的肌理特性,活态传承了江苏省兴化地区村落肌理的样貌。

基于弗朗西斯•凯雷的设计理念思考中国乡建策略 - 9 的图像 20
© 张坤

先锋松阳陈家铺平民书局 / 张雷联合建筑事务所

基于弗朗西斯•凯雷的设计理念思考中国乡建策略 - 10 的图像 20
崖聚落形式 © 侯博文

项目位于中国东南内陆的丘陵山地,独特的文化与地理条件,孕育了项目所在“陈家铺”的崖居聚落形态。改造项目的起点,是村民礼堂旧址,其在整个聚落中已经是体量庞大的公共中心之一,是村落中大半个世纪之前建造的新建筑,一个11X18米见方的二层高空间。设计除了西南角3米见方的玻璃盒体,几乎完全延续了建筑外部的建造特征。新的设计克制的调节内部光线和外部景观的戏剧效果,新的书局,之前的会堂,以及周围更加年代久远的老村子,形成了连续生长的聚落文脉肌理。

3. 传统空间的转译

村口的散步,树下的闲谈,天井上方的一块天空,这些是属于乡村的场所记忆。设计可以改善居住条件,但与此同时如果能够重现传统空间,让多代人能够共享独属乡村传统的回忆,不失为最好的传承和延续。对村民生活习惯的尊重,才能获得认同感。

江华瑶族水口镇如意村文化服务中心及特色工坊 / 地方工作室

基于弗朗西斯•凯雷的设计理念思考中国乡建策略 - 4 的图像 20
建筑南侧 © 许昊皓

工坊位于湖南省永州市江华瑶族自治县水口镇。项目基地西高东低有约两米高差,顺着高差将场地划分为三个台地,自西向东依次为:文化服务中心、中庭戏台、特色工坊。建筑还承载着当地的祭祀等习俗活动。中庭戏台的空间原型来自当地新老民居中的堂屋和天井。该空间即是满足村民节庆活动的一个仪式场所,同时也是村民日常休闲的汇聚点。设计中将檐廊、中庭、天井以及戏台一同建构起“排门-院落-天井-堂屋”的空间序列关系。

基于弗朗西斯•凯雷的设计理念思考中国乡建策略 - 11 的图像 20
中庭戏台举行活动的瑶族小朋友 © 许昊皓

前汾溪乡村美育中心 / 有声建筑工作室

基于弗朗西斯•凯雷的设计理念思考中国乡建策略 - 12 的图像 20
河畔看廊房©有声建筑工作室

场地位于福建宁德屏南县前汾溪村的村口桥头西侧,一方面紧邻溪流,与汾溪村主体隔溪而望,一方面又为较低的地势与临路的房屋所藏匿,成为自然与人工的某种交界。设计策略为新的“廊·房”系统的介入。“廊·房”受到当地常见的廊桥类型的启发:廊桥不只是一种需要保护的传统建筑遗产,它更意味着一种乡村中特有的公共空间类型,其不只是交通性的桥,而同样是村民夏日纳凉、日常祭拜、节日设宴等各种公共活动发生的场所。同样,廊房试图在美育中心中引入公共性。

基于弗朗西斯•凯雷的设计理念思考中国乡建策略 - 13 的图像 20
北院日景©有声建筑工作室

4. 气候的应对

 冬暖夏凉,抵挡极端天气,是环境舒适的保证。良好的自然通风,更有利于降低乡村建筑的维护成本。当地的材料和传统的构造是前人经验的积累,从现存建筑中学习,提炼和改善是解决气候问题最准确的方式之一。

31万改变乡村生活,咸阳·莪子村红砖房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设计研究总院

基于弗朗西斯•凯雷的设计理念思考中国乡建策略 - 14 的图像 20
夜景透视 © 张晓明

项目位于陕西省咸阳市莪子村,地势平坦。红砖房延续当地传统民居窄厅方屋的空间型制和坡屋顶形式,以传统建筑文化重塑地域自豪感。窄厅南北贯通,利于形成风压通风;平面居中的厨房、窄厅、卫生间上空设置三组通高空间利于形成热压通风,加强空气流通,改善大进深民居室内空气质量。延续传统民居二层阁楼(闷顶)的空间形式,四季可做储藏和自由空间,冬夏两季可做气候缓冲层,对一层卧室、起居厅等主要生活活动空间起到保温隔热作用。

基于弗朗西斯•凯雷的设计理念思考中国乡建策略 - 15 的图像 20
二层阁楼(闷顶) © 张晓明

九峰乡村会客厅,福建 / 乡土创作中心

基于弗朗西斯•凯雷的设计理念思考中国乡建策略 - 16 的图像 20
依山而建 © Gang Xiang

九峰村位于福州的“后花园”北峰之上。项目是一个残存老宅的改造设计,整个改造的核心目的在于创造一个大体量的“会客厅”,为了降低造价同时施工简便,竹结构打造一个额外的外部空间成为了优选。为了增加整个顶部的抗拔性能,两面又增加了直接拉地的竹墙体系。竹客厅拉结均匀,造型含蓄,迎风面低矮,背风面最大拉高,应对当地常见的大风天气。建筑背后紧邻山体,考虑排洪,设置了基础蓄水池。为防止福州山区的暴雨天气,还增加了一道排水暗沟。

基于弗朗西斯•凯雷的设计理念思考中国乡建策略 - 17 的图像 20
观景台 © Gang Xiang

5. 村民的介入

乡村建筑是为当地村民带去更好的生活体验样本,村民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干什么,是很重要的议题。村落具有比社区更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村民的对新的事物的想法,意见和参与度显得格外重要。舒适美观的建筑会让村民期待更好的生活,技术的传承和改善,能够让村民对本土文化产生自豪的同时,在未来继续打造更好的家园。乡村的振兴重在乡村的传统延续和新篇章的开始,从来不是只有一间房子的任务。

永安扶贫乡村公共空间营造 /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基于弗朗西斯•凯雷的设计理念思考中国乡建策略 - 19 的图像 20
社区中心户外活动庭院(白天) © 是然建筑摄影

 诺邓镇永安村地处中国西南边陲的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县城北部。项目在整体营造过程中,相对严苛的造价制约着设计概念的产生。夯土建筑是村民建房的主要工艺;另外,县城里的小钢结构厂是早期建筑工业化的雏形。从低成本建造策略的角度,尽可能与当地工艺协作,联手村民进行议事点的建造。

基于弗朗西斯•凯雷的设计理念思考中国乡建策略 - 20 的图像 20
建造夯土墙 ©Philip F. Yuan

安徽尚村“竹篷乡堂”/素朴建筑工作室

基于弗朗西斯•凯雷的设计理念思考中国乡建策略 - 5 的图像 20
北侧夜景与后山竹林 © 夏至

尚村位于安徽省绩溪县家朋乡。本项目是将高家老宅进行改造,用6把竹伞撑起的拱顶覆盖的空间,为村民和游客提供公共空间。竹篷选择了绩溪盛产的毛竹,通过对原竹处理,实现防腐和防蛀;而且施工中借助竹与钢构建的现代的建构方式,加强竹结构的稳定性和整体性。整个建造过程在引入现代竹构的同时,也充分发挥了当地工匠传统建造的特长,运用传统的工法工艺。村民充分参与了从场地清理到细部装饰整个构筑过程,这一过程充分调动了村民的积极性,让他们切实地参与到竹篷的设计与建造之中,既学习了现代的、科学的建造流程,又再现了传统工艺。

图片库

查看全部显示较少
关于这位作者
引用: Hou, Xiaohang. "基于弗朗西斯•凯雷的设计理念思考中国乡建策略" [Exploring Chinese Rural Construction Strategies Based On Diébédo Francis Kéré’s Philosophy] 03 4月 2022. ArchDaily. Accesed . <https://www.archdaily.cn/cn/979249/ji-yu-fu-lang-xi-si-star-kai-lei-de-she-ji-li-nian-si-kao-zhong-guo-xiang-jian-ce-lue>

您已开始关注第一个帐户了!

你知道吗?

您现在将根据您所关注的内容收到更新!个性化您的 stream 并开始关注您最喜欢的作者,办公室和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