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古印度与东南亚建筑史,佛教建筑起源

根据书面记载,中东地区的“史前史”可追溯到公元前35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之间,西欧地区则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古代的建筑师对人类与其环境条件和身体需求之间的关系有着深刻的理解。最初,家庭和部落都共同生活在由兽皮覆盖、骨头架起的小屋中。千年后,人类的居所渐渐演变成坚固的泥砖砌墙,他们被围在方形的体块中,靠着墙上的开孔获得通风和阳光。

在接下来的几个月中,我们将发布有关建筑历史的小文章,讲述建筑如何演变成为我们现今了解的知识的基础。本周,我们将探索古代印度东南亚的建筑特色。

历史学家们在古代印度和东南亚的历史方面其实并没有达成共识,因为该地区的哈拉帕文本至今都没有得到准确的破译,也因此,他们的文明也鲜少被人了解。

虽然经文内容有许多不确定,印度史前大部分建筑被公认为是围绕着印度河谷以及平原建造的,也就是现今的阿富汗巴基斯坦。在这片区域的住民们与美索不达米亚人以及南阿拉伯人等异国定居者进行贸易交流,这也让古代印度和东南亚地区的文化汲取了其他区域的特点。哈拉帕群落按照有序的正交并朝着主要方向排布。印度河畔的建筑不像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建筑,没有宫殿或者王室,该地区有着非常平均主义的社会结构,这样的文化也影响了他们的建筑风格。庙宇则是该地区占最多数的建筑类型,研究庙宇可以帮助学者了解该地区的古建筑,并了解它们是如何在时代中发展的。

早期佛教建筑

古印度与东南亚建筑史,佛教建筑起源 - 5 的图像 6
via Wikimedia Commons

佛教僧侣曾居住在一种围绕着开放式庭院排布的小型、简单的单元中。佛教的信仰之前从未有一种特定形式的朝拜建筑,因此佛教徒将他们的建筑设为窣堵坡(stupa),它是由瓦砾和泥土在遗迹上堆砌成半球形的佛塔。许多人认为窣堵坡的内部路径以及它摆位的轴向与宇宙学有联系。经过一段时间,约在公元前250年,窣堵坡的形态演变为大型半球,以此从平面、剖面和立面展现圆的简单性和重要性,并在其周围有着封闭的石栏杆。在半球体的顶部,方形围栏环绕着一座托名佛邸的小亭架构harmica,冠以三层华盖chatra,这两个元素可以在最著名的桑吉窣堵坡(The Great Stupa in Sanchi)中清晰地看到。此外,名为toranas的大型石门则有着动物、几何和木印等大量装饰。

古印度与东南亚建筑史,佛教建筑起源 - 2 的图像 6
via Wikimedia Commons
古印度与东南亚建筑史,佛教建筑起源 - 4 的图像 6
© Flickr User Kandukuru Nagarjun

印度教庙宇

古印度与东南亚建筑史,佛教建筑起源 - 3 的图像 6
© Flickr User Jason Eppink

印度教的寺庙是为了让信徒与他们的神明之间建立联系而打造的。但是,除了祈祷的场所之外,庙宇本身也是他们信奉的神灵的住所。寺庙建筑融入了许多宇宙学和自然的元素,它们侧重打造庙宇的指定方向、比例、神圣的几何形体以及轴向性,这则体现在了印度寺庙设计中广泛运用的正方形分割或者曼荼罗(mandala)。一段时间后,曾为小规模的建筑物采用了托梁和连梁柱结构后变得更为高大。寺庙开始模仿山脉的形态,上面有着繁复的石材装饰和雕刻,这也在最著名的公元1120年建成的印度教寺庙吴哥窟主神殿的中央塔中可以看到。

古印度与东南亚建筑史,佛教建筑起源 - 6 的图像 6
via Wikimedia Commons

来源:
A World History of Architecture (2nd Ed.) by Michael Fazio, Marian Moffett, and Lawrence Wodehouse.

关于这位作者
引用: Stouhi, Dima. "古印度与东南亚建筑史,佛教建筑起源" [History of Architecture: Ancient India & Southeast Asia ] 22 10月 2020. ArchDaily. (Trans. 黄菁菲) Accesed . <https://www.archdaily.cn/cn/949751/gu-yin-du-yu-dong-nan-ya-jian-zhu-shi-fo-jiao-jian-zhu-qi-yuan>

您已开始关注第一个帐户了!

你知道吗?

您现在将根据您所关注的内容收到更新!个性化您的 stream 并开始关注您最喜欢的作者,办公室和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