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传统材料,在中国乡建中的当代转译

受制于交通物流的不便和资源的匮乏,近年来建筑师们在乡建中开始广泛利用当地的材料,这样不仅解决了运输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呼应了当地的文化。本文将通过浅析一系列此类项目,来探讨当地材料在乡建项目中的运用,以及传统材料诸如瓦片,金属,石材,竹子,柴火棒,木材,夯土和砖是如何在乡建中发挥它们的二次生命的。

瓦片再塑被拆迁的村庄

Qingxiao Residence / Shulin Architectural Design. Image Courtesy of Yilong Zhao

尌林建筑所设计的浙江武义梁家山清啸山居民宿,全方位就地取材,使用了从拆迁村落中回收的毛石砌块、竹子、老石板、老木板,以及水磨石,来解决交通不便和资源匮乏,这类乡村营造存在特有的限制性因素。尌林建筑事务所也将当地特有的建造工艺融入进了设计中。建筑师和当地的工匠对老旧砖瓦精挑细选,从而构成了新建筑的墙。经过对场地的仔细调研,建筑师仔细规划了每一片砖瓦的品质,形状和堆砌的方式,确保在结构和美学上,新与旧得到交融和统一。

同时,回收当地废弃材料这一手法也节约了建材的运输成本,让老材料拥有新功能。当建筑师选择了当地村民所熟悉的材料时,他/她也就赋予了这座建筑通达古今的能力。乡村的记忆,以及对当地工艺的致敬得以在新建筑中继续流淌。

共享单车的第二次生命

Mobile Children's Library / Luo Yujie Studio. Image © Weiqi Jin

近年来,基于节约资源、让绿色出行回归的理念,共享单车渐渐走进国人的生活,并为人们的出行带来无数便捷。然而,在无节制的商业化运作下,数以万计的共享单车在使用后并没有得到有秩序的归还,而是被弃之郊外,久而久之成为了一个个披着工业金属外壳的怪物。共享单车从一开始健康的状态,被人们逐步肆意堆放,形成了一个耗费了大量的工业原料、侵占掉稀缺的城市公共空间,的“巨型工业坟场”。

罗宇杰工作室,从居住在城市里的设计师角度出发,为这一难题提供了一个富有童趣的解决办法。设计师们将废弃的共享单车重新回收改装,组装成了一个移动式儿童小型储物车,名为“共享瓢虫”。废弃的金属以及汽车铁片,被重新焊接整合,设计师充满想象力和趣味的手法,生动地将城市工业垃圾变废为宝,为“共享经济”的未来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Mobile Children's Library / Luo Yujie Studio. Image © Weiqi Jin

脚手架撑起中国乡村记忆

Temporary Gallery / Fu Yingbin Studio. Image Courtesy of Yinbin Fu

脚手架,作为另一种建筑工程中的常见工业材料,在傅英斌工作室的石城子中国农民村丰收节临时系列设施设计中,也得到了新的生命。由于时间紧迫,预算有限,业主要求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少的经费做出设计。经过仔细讨论,设计师一致决定将脚手架作为满足以上条件的最佳原材料。虽然仅仅用了一周时间进行搭建,最终呈现出来的效果却十分惊艳。

作为最典型的可重复利用材料,脚手架构件标准化,形式变化多样,搭建也极其便捷。设计师根据脚手架租赁站现有钢管规格,设计了一套脚手架展廊模块,满足了快速快速搭建而不对现有环境造成任何影响的要求。另外,建筑师选用了脚手架安全网作为展廊的遮阳与装饰材料,脚手架安全网色彩艳丽,且轻盈透明,与脚手架展廊相结合呈现出一种朦胧飘逸的独特美学效果。安全网有固定的尺寸,脚手架的搭建再根据安全网的尺寸进行调整,在现场采用了尼龙塑料绑扎带完成安全网与脚手架的链接,实现了快速安装。

Temporary Gallery / Fu Yingbin Studio. Image Courtesy of Yinbin Fu

集装箱预制板提供全新住宅模式

Lakeside Plugin Tower / People's Architecture Office. Image © Weiqi Jin

除了回收的废弃共享单车和脚手架,集装箱的预制面板也为资源二次利用和现场快速组装提供了新型有效办法。由众建筑设计的湖边插件塔,使用预制工艺,既降低了成本,也提高了施工效率。整个建筑围护采用插件面板系统,与主体钢结构分开建造。模块化的插件面板使得建筑物在使用寿命期间实现最大的灵活性。连接面板的偏心锁被集成到面板中,无需熟练人员或复杂工具即可手动安装。随着时间的推移,整个建筑物可以根据需要扩展或迁移,而不会影响其余部分。这种灵活性大大扩展了建筑物的可用性,同时降低了未来装修的成本。湖边插件塔为新区提供了一种住宅开发的全新模式,建筑物充分融入自然环境,而破坏极小。

除了回收利用工业废料,建筑师也从自然中收集材料。诸如石材,竹子,柴火棒,木材和夯土都在建筑中有广泛运用。

Lakeside Plugin Tower / People's Architecture Office. Image Courtesy of People's Architecture Office

回收石材连接社区文脉和旅人

Yaluntzangpu River Terminal / ZAO/standardarchitecture + Embaixada. Image Courtesy of Chen Su

标准营造 + Embaixada设计的雅鲁藏布江小码头,和何崴工作室设计的石窝剧场,都选择了利用当地的石材作为连接人与场地的首要材料。在雅鲁藏布江小码头项目中,从墙面到坡道的地面,建筑师皆取材自附近的石头,墙体的砌筑全部由当地工匠采用他们熟悉的方式完成,室外和室内都统一采用粗糙的石墙;门窗和室内的天花、地面自然是用当地松木用当地的方式在现场加工的。尽管小码头地处偏僻,位于全国唯一不通公路的墨脱县,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入口,却用冰冷的石材作为连接当地文脉和外来旅客之间的桥梁。

相比之下,何崴工作室设计的石窝剧场选择了一种更为原生态自然的设计手法来保护自然场地,并尝试在人与自然之间建立对话。建筑师受到古希腊剧场的灵感启发,坚信石壁本身就是观演最重要的内容,它不仅是舞台背景,也是演出者本身,石壁的存在决定了整个剧场的性格和气氛,是空间的起点。于是,场地中原有石壁被完整的保留,不做任何处理,成为剧场的背景墙。石壁因为开采石料形成弧形,使其具有很好的声学效果。

Yaluntzangpu River Terminal / ZAO/standardarchitecture + Embaixada. Image Courtesy of Chen Su
Stone Nest Amphitheatre in Weihai. Image © Weiqi Jin

竹林剧场重拾古代文人的传统仪式感

Bamboo Theatre / DnA. Image © Ziling Wang

竹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象征,其高洁韧性在古代诗歌中被广泛地歌颂传唱。DnA建筑事务所,由此在材料上受到启发,在浙西南山地村落横坑村建造了一间竹林剧场。基于横坑村周边竹资源丰富,取材自当地的毛竹林,既促进了当地农产业的发展,又可以给当地文化和旅游提供良好资源。结合毛竹的天然属性,在竹林深处的较平坦的场地上,建筑师把四周的毛竹有秩序的下拉,围合出类似穹顶的状态,这里便形成了一个可供人们活动的场地。人们在这里畅游嬉戏,在竹林剧院中仿佛穿越时光,体验了古代“竹林七贤”的雅兴。

Bamboo Theatre / DnA. Image © Ziling Wang

柴火棒引领人们进入冥想空间

Library / Li Xiaodong Studio. Image Courtesy of Xiaodong Li

除了竹子,建筑师还在乡建中尝试利用柴火棍木条来提升空间品质的自然性。李晓东工作室设计的篱苑书屋,坐落于北京怀柔郊区的一个小村落内。距离北京繁忙的城市生活只有两个小时的车程。设计师选址在中心附近5分钟路程的山上,为专门前去阅读室的人们,用柴火棍搭建了一个一个冥想静思的清境。

经过对村庄材料的细致考察,设计师发现发现每家每户都大量堆积着来自当地的柴火棍。当地人常年采集它们来取暖烧饭。因此,设计师决定用这一没有经过处理的寻常材料来为建筑创造一个不同寻常的,却又极易接近的表面,通过就地取材将这座建筑和自然环境融合到了一起。

Library / Li Xiaodong Studio. Image Courtesy of Xiaodong Li

旧木材新用让古村焕新意

History Museum of Qifeng Village / SUP Atelier. Image Courtesy of Rui Wang

正如竹子和柴火棍,木材在乡建中也担任了传统材料回收利用的重要角色。SUP素朴建筑工作室的奇峰村史馆选用木材来更新古村的队尾,将老古董赋予了新的生机。这间两层的队屋曾经是奇峰村生产大队的公共用房。虽然年久失修,但在杂物的间隙中,仍能看到木柱底部考究的石柱础,也能在瓦片漏光的二楼,近距离观察到木屋架中清晰的榫卯木作。这些榫卯木构,应该是当年本地工匠的杰作,直白而朴实。木梁、木椽子,还留着加工前树干的曲线轮廓,榫孔卯头虽然看起来雕刻得随意、没有装饰,却也合乎木作原理。鉴于多数榫孔都未糟朽损坏,仍可堪用,建筑师认为,适度的改造和整修队屋,让其服务于村里的现代生活,是对古村的尊敬,化古意为新意,此为“无建斯建”。

History Museum of Qifeng Village. Image Courtesy of SUP Atelier

夯土为传统合院民居塑形

Macha Community Centre / Onearth Architect. Image Courtesy of Onearth Architect

土上建筑工作室所设计的马岔村民活动中心,位于甘肃省会宁县马岔村,属于干旱的黄土高原沟壑区。村里日常饮用及灌溉用水极度匮乏,但土资源却很丰富。当地的传统民居多以生土为主要建材。建造工艺基本为土砖砌筑,传统夯土,草泥,配以木结构屋架。建筑师将村民活动中心的选址位于一个大约呈20°度左右的退台式山坡上。在空间组合方式上,建筑师借鉴了当地民居传统的合院形式,并尽量结合基地的退台现况,将四个夯土房子设置在不同标高,围合出一个三合院,开口面向东侧的山谷。所有的建造用土完全在现场采取,取土过程本身也是对原场地的修缮。建筑师希望这几个土房子就像在地里生长出来的土块,可以自然地融入到当地的空间景观之中。

Macha Community Centre / Onearth Architect. Image Courtesy of Onearth Architect

空心砖为中国乡建提供新型祈福形式

Temple for God Wealth/ Fuyingbin Studio. Image Courtesy of Qianxi Zhang

傅英斌工作室操刀设计的太阳乡财神庙位于霍山县安徽大别山深处主峰白马尖的核心景区。为了服务旅游,政府原本委托建筑师设计的此处的广场和停车场,当场地平整完毕只剩下,此处财神庙待拆除,经过调研,此庙在当地群众中的信仰文化引起了建筑师的兴趣,从而决定说服甲方重建此庙,既是延续民间信仰,也能为游客提供一处有趣的互动设施。因为当地居民在财神庙祈福时候除了燃香,通常还要燃放爆竹,燃烧松枝和纸钱等习惯,政府考虑山林防火及环境污染,希望建筑师能在设计中对村民祈福行为进行引导。傅英斌工作室通过设计空间砖,将其转化成了新的祈福设施,人们把祈福语言写在红纸上,然后卷起来插到墙上的空心砖孔里。随着时间的推移,墙上的砖孔会被红纸慢慢填满,建筑与使用者发生了紧密的联系并有了生长的过程,建筑本身也与活动和信仰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总体来看,传统材料在乡建中得到了当代新的运用,这不仅是对古老失落传统和乡村记忆的致敬和沿袭,也将人们的现代生活注入了现存的乡建中。

Temple for God Wealth/ Fuyingbin Studio. Image Courtesy of Qianxi Zhang

This article is part of the ArchDaily Topic: Recycled Materials. Every month we explore a topic in-depth through articles, interviews, news, and projects. Learn more about our monthly topics here. As always, at ArchDaily we welcome the contributions of our readers; if you want to submit an article or project, contact us.

关于这位作者
引用: Miao, Scarlett. "传统材料,在中国乡建中的当代转译" [The Contemporary Remodelling of Traditional Materials in Chinese Vernacular Architecture] 28 7月 2020. ArchDaily. Accesed . <https://www.archdaily.cn/cn/943586/chuan-tong-cai-liao-zai-zhong-guo-xiang-jian-zhong-de-dang-dai-zhuan-yi>

您已开始关注第一个帐户了!

你知道吗?

您现在将根据您所关注的内容收到更新!个性化您的 stream 并开始关注您最喜欢的作者,办公室和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