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2019深港城市建筑双年展“城市之眼”,张利:城市中的人身自由

当城市装满传感器,建筑空间可以获得“看”的全部能力时会发生什么?在2019年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UABB)到来之际,Archdaily与双年展“城市之眼”板块的策展人们紧密合作,探索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将如何影响城市建筑和人们日常生活。点击此处阅读由“城市之眼”板块策展人:卡洛·拉蒂(Carlo Ratti)、都灵理工大学(Politecnico di Torino)和华南理工大学(SCUT)撰写的策展宣言。

从古希腊罗马时代到文艺复兴时期,人体一直是西方建筑界争论探讨的焦点,至少在拟人化理念(anthropomorphic ideals)方面是如此。虽然在东方建筑界,人体的概念在传统建筑作品中并不明确,但身体(或者称为“灵魂的外壳”)作为“连接人类思想和物质世界的媒介”这一概念,仍一直受到不断的审视和诠释。

在18世纪中期的杰作《论建筑》中,罗杰埃提出了“舒适”的概念,作为建筑本质的根本要素之一。尽管这种论调的提出更多是从科学角度出发,但它将物理存在的人体与建筑的必要性联系起来。然而,这种理论或许能够让“人体”的议题在迅速迈向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建筑世界中保有一席之地,但无论在工业时代抑或后工业时代的大众消费主义文化中,当对建筑和城市的视觉审美追求最终占据主导地位的时候,这种简化的、抽象的理论则有可能导致“人体”这个议题日趋边缘化。

虽然大部分19世纪末到20世纪的初的理论著作都旨在应对这场危机,但直到尤哈尼·帕拉斯玛(Juhani Pallasmaa)的史诗著作《肌肤之目:建筑与感官》于21世纪来临之际问世,“人体”在这场建筑学的重要争论中的核心地位,尤其是对于那些研究建成环境中的现象学和诗学意义的学者而言,才终于得到了恢复。然而,仍然有一个问题没有解决,那就是当代城市规模下的人体和城市空间(无论其是实体的还是虚拟的)。考虑到科技——尤其是人工智能——正在重塑我们的城市基础设施,并将在未来重塑我们的对城市结构的认知,这个问题似乎很紧迫。

我们想说的是,随着由人工智能和5G驱动的城市新技术统治的到来,“人身自由”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在罗杰埃的时代,建筑的人体便利性足以成为建筑的一种新需求,那么我们想提出的是:在我们所处的时代,人身自由足以成为城市的一种新需求。在这样的提议下,我们要提出三个课题以作进一步调查,从而让我们在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之前,能够充分了解当前危机的各个维度。

Pic.1 How our cities feel? © tchiboblog.cz

第一个课题是在微观尺度上,这是最接近人类个体的尺度。这里的重点是城市建成环境与人体的交互界面的感知品质(见图1)。作为帕拉斯玛的研究的延伸,我们科学地收集和解读数据,探究人体如何对不同的触摸和表面处理作出反应。这将极大有助于我们理解人类对城市空间形成身体记忆的机制。这项研究还将为我们带来有力工具(或者至少提供了启发),来对抗当代城市中视觉审美追求的日益主导地位。我们还将于UABB 2019提出深圳地铁站项目,它与此主题直接相关。

第二个课题是在中等尺度上,它比人体尺度稍大,足以反映一段时间内的人体运动所需的空间。这里的重点是一片城市集聚空间内,人类运动的通过、穿行与循环(passes, crosses and loops)系统的设计。如果说“让人们长期持续地开展有创造性且健康的身体运动“这种理念的言下之意,落入了老生常谈的“公园和开放空间”的俗套的话,那么它所倡导的空间类型则是推陈出新了,它指的是能兼容体育活动、游憩娱乐和日常工作生活的混合空间。如今人们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是这个“互联网无所不能“时代的产物(见图2)。这种现状迫切需要对现有的空间类型进行彻底的改革,定义新的类型,来推动人们再次运动起来。

Pic.2 Our sedentary life style ©WHO/S.Volkov

第三个课题是城市尺度,它远远大于个人的身体,更涉及到城市中的海量人体。这里的重点是探讨人体在协调技术进步方面的潜力,以及在科技遭到恶意滥用之际人体的脆弱性。自动驾驶设施将改变我们在城市中运动的方式,而且这种技术更青睐标准化的运动,而非即兴的运动;面部识别、生物特征识别和人体运动识别程序拥有改善城市安全的潜力,但也有可能妨碍人们进入城市的某些区域(见图3)。

综上所述,我们相信,“城市中的人身自由”的主张与2019年双年展的主题密切相关。

关于作者

©Zhang Li

张利,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简盟工作室主持,现任中国建筑学会常务理事、《世界建筑》杂志主编。

张利的主要研究领域是人体与空间,以及前瞻性城市空间设计。

张利兼任意大利都灵理工大学(Politechnico di Torino,2017-)、雪城大学(Syracuse University,2012)和新加坡国立大学(NUS,2010)客座教授。他曾获邀在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GSU)、香港大学(HKU)、荷兰贝尔拉格学院(Berlage)及其他多所院校讲学。

张利及其简盟工作室曾获得奥德堡青年建筑实践奖(ZomtobelGroup Award for Young Practice,法兰克福,2017)、建筑马拉松最佳文化建筑奖(ArchMarathon Best Art and Culture Building,米兰,2014)、AR+D新锐建筑奖(AR+D Highly Commended,伦敦,2013)等奖项,并多次获得中国国家级奖项。

城市交互—第八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深圳),中国,2019年12月15日

http://szhkbiennale.org/

将于2019年12月15日在中国深圳开幕的“城市交互”是第八届深港城市 \ 建筑双城双年展(UABB)的主题。这次的展览包含两个部分,分别为“城市之眼”和“城市升维”,将分别从不同角度探索城市空间和科技创新之间不断发展的关系。其中“城市之眼”部分由建筑师、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卡洛·拉蒂担任主策展人,华南—都灵联合实验室担任学术策展人。而“城市升维”部分则由中国学者孟建民和意大利艺术评论家 Fabio Cavallucci 担任主策展人。

“城市之眼”板块

总策展人:卡洛·拉蒂

学术策展人:华南–都灵联合实验室(华南理工大学–孙一民,都灵理工大学–博明凯)

执行策展人:贝丹尼[CRA],爱兜,徐好好

湾区学院院长: 米兰理工大学 (德博)

“城市升维”板块

总策展人:孟建民、法比奥·卡瓦卢奇

联合策展人:南方科技大学人文科学中心“科学与人类想象力研究中心”(吴岩)

执行策展人:陈楸帆,玛瑙,王宽,张莉

图片库

查看全部显示较少
关于这位作者
引用: ZHANG, (Brian) Li. "2019深港城市建筑双年展“城市之眼”,张利:城市中的人身自由" [Thoughts on Cities and the Human Body - Eyes and Ears of the City / ZHANG, (Brian) Li for the Shenzhen Biennale (UABB) 2019] 19 9月 2019. ArchDaily. (Trans. Milly Mo) Accesed . <https://www.archdaily.cn/cn/925088/2019shen-gang-cheng-shi-jian-zhu-shuang-nian-zhan-cheng-shi-zhi-yan-zhang-li-cheng-shi-zhong-de-ren-shen-zi-you>

您已开始关注第一个帐户了!

你知道吗?

您现在将根据您所关注的内容收到更新!个性化您的 stream 并开始关注您最喜欢的作者,办公室和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