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UNStudio 建筑事务所:流动的力量,不断的改变

作者:钱秦阳

UNStudio全称“United Network Studio”,是由 Ben Van Berkel 和 Caroline Bos 于1988年创立的荷兰建筑事务所。如今事务所的平均员工数量在140人左右,并由2位创始人和3位合伙人(Harm Wassink, Gerard Loozekoot and Astrid Piber)共同管理,80多个项目分布在世界各地,在建筑界取得优秀的国际声誉和奖项,包括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RIBA)国际奖,红点奖,美国建筑师协会(AIA)优胜奖,以及多次密斯.凡.德罗建筑奖提名。

UNStudio部分产品、服装、展览设计. Image Courtesy of UNStudio

事务所以精确复杂的建筑空间组织,和基于计算机的专业团队协作网络见长,并积累了长达20多年的多样化建筑实践,包括公共建筑,超高层,路桥基建,城市规划,室内设计,产品设计,展览设计,服装设计以及建筑理论。而 Ben 更乐于把他的所有实践项目归类为城市背景下的“基础设施”。

20世纪80年代后期,Ben 与 Caroline 在伦敦相遇,那时 Caroline 在伦敦大学(University of London)学习艺术史,而Ben在建筑联盟学院(AA)学习建筑设计,深造期间他们一起探讨共同的建筑理念,Caroline 侧重从概念和语言理解建筑设计,也强调概念模型的研究在实际建造前必需足够精确,这也支撑着 Ben 对于实验性建筑的不懈探索,他们于1988年在阿姆斯特丹创立了“Van Berkel en Bos”建筑事务所,即 UNStudio 的前身。

事务所成立之初,恰逢数字化设计在建筑业的兴起。Ben 开始从传统的手工绘图转向将数字工具引入设计过程,这使得事务所的早期作品具有流畅的几何形体和空间,也颇具“实验性”、“有机"、"非线性"的建筑特征,早期项目中最著名的是伊拉莫斯桥(Erasmus Bridge,Rotterdam,Netherlands,1990-1996)和莫比乌斯住宅(Möbius House,Het Gooi,Netherlands,1993-1998)。莫比乌斯住宅中各功能区域在复杂空间中被精巧地交叉组织,而伊拉莫斯桥呈现了优雅的几何美感,趋于完美的建造技术,以及巧妙的拉索设计。这些项目,以及事务所同期的理论研究,不仅成为了事务所日后设计理念中的里程碑,也为 Ben 和 Caroline 赢得了广泛的国际关注,当时建筑界认为“流动的力量”(Mobile Forces)是 UNStudio 最重要的建筑宣言。

伊拉莫斯桥(Erasmus Bridge). Image Courtesy of UNStudio
伊拉莫斯桥(Erasmus Bridge). Image © Richard Lambert
莫比乌斯住宅(Möbius House). Image Courtesy of UNStudio
莫比乌斯住宅(Möbius House). Image © © Christian Richters

计算机的参与不仅通过图解和数学模型使更复杂的空间成为可能,而且提高了事务所各专业人员的协作效率,使得Caroline和Ben能从日常的管理工作中抽出更多时间亲身参入实际项目。由于计算机赋予事务所的这些独特之处,事务所于1998年更名为“UN Studio”。2009年,UNStudio 成立亚洲分部,并将其第一个办公室设立在上海,为刚开始动工的杭州来福士城(Raffles City, Hangzhou, China,2008-2017)提供支持,而当时正处于建筑行业面临经济危机的背景,而且上海办公室直接与总部阿姆斯特丹办公室进行网络协作。

杭州来福士城(Hangzhou Raffles City). Image © © Jin Xing
杭州来福士城. Image © © Hufton+Crow

UNStudio的设计理念,自始至终把”概念模型”的衍变和团队间的知识共享作为中心主题。事务所在实际项目中通过复杂的空间组织来实现趋于完美的功能性,Ben 将其总体设计风格归为“实验性”。事务所早期的建筑实践则被Ben称为“淡蓝时期”(Blue Period),即在组织几何空间的同时加入特殊的淡蓝色元素,这种颜色在光照下能反映出更丰富的色调(如白色,蓝色,绿色)和明亮的效果,除了伊拉莫斯桥,也包括鹰庭博物馆(Valkhof Museum,Nijmegen,Netherlands,1995-1999),乌德勒支大学核磁共振实验楼(NMR Facility Building,Utrecht,Netherlands,1997-2000)。追根溯源,Ben提及"Blue Period"的理念来自于儿时对母亲调制淡蓝色的回忆和思考。

"My mother told me that she always added something blue to the white washing to make it brighter,I thought this was crazy but later I discovered,of course, that she was right。"——Ben Van Berkel

鹰庭博物馆(Valkhof Museum). Image Courtesy of UNStudio
鹰庭博物馆(Valkhof Museum). Image Courtesy of UNStudio
乌德勒支大学核磁共振实验楼(NMR Facility Building). Image Courtesy of UNStudio

“淡蓝时期”之后,UNStudio在设计语言上发生转变,一方面,实际项目所运用的“概念模型”呈现出新的组合和多样性,但也延续一些早期的模型语言,例如 NM 水上别墅 (Villa NM, New York, US,  2000-2007)沿用了鹰庭博物馆中的流动盒体模型(blob-box model),同期的梅赛德斯奔驰博物馆(Mercedes Benz Museum, Stuttgart, Germany,  2001-2006)则采用了由三叶草衍生出的三维双重螺旋模型。Ben 曾表示,现代建筑师惯用网格,盒体,流体等模型手法进行概念设计,UN Studio则批判性地引入这些手法,并从中发展出新的概念模型。另一方面,UN Studio尝试使用更加强烈和鲜明的色彩元素,这一点在阿格拉剧院(Theatre Agora,Lelystad,Netherlands,2002-2007)和 Galleria 百货商场(Galleria Centercity Department Store, Seoul, South Korea, 2008-2010)的设计中均有体现。

Karbouw大楼(Karbouw Building). Image Courtesy of UNStudio
NM水上别墅 (Villa NM). Image © © Christian Richters
梅赛德斯奔驰博物馆(Mercedes Benz Museum),© Eva Bloem. Image © © Eva Bloem
梅赛德斯奔驰博物馆(Mercedes Benz Museum). Image © © Eva Bloem
阿格拉剧院(Theatre Agora). Image Courtesy of UNStudio
Karbouw大楼(Karbouw Building). Image Courtesy of UNStudio
Galleria百货商场(Galleria Centercity Department Store). Image Courtesy of UNStudio
Galleria百货商场(Galleria Centercity Department Store). Image Courtesy of UNStudio

尽管 UNStudio 的这些转变受到了大量的批评,但 Ben 所追求的,是不断变化而非重复使用的概念模型和设计元素,在满足特定项目的功能需求,同时保有“实验性”和“可操作性”,从而规避那种能被同行一眼认出的惯用风格。Caroline 也曾提到,UNStudio会刻意在各种尺度和类型的建筑项目做出广泛尝试,以规避事务所形成固有的风格。因为想要追求创新,就需要面对大量不同的问题,从中发现问题之间的重叠,以及相似问题在不同尺度,不同背景下呈现的方式。

“We really resisted specialization; I think that innovation and learning comes from being in contact with a lot of different questions, with seeing things overlap, and in seeing the same questions recurring at different scales in different contexts and situations. ” ——Caroline Bos

UNStudio的建筑实践与现代主义保有相似性和差异性,现代主义通常会面临功能和美感之间的矛盾,而 UNStudio 在发展概念模型的过程中,也在探索如何处理这种矛盾。Ben认为,现代主义常常囿于用矩形空间来设计和谐的建筑,而 UNStudio 更倾向更加复杂的空间组织,将一系列几何单元进行累积和组合,最终能取得与矩形空间相似,甚至更好的效果。举例来说,Ben认为,梅赛德斯奔驰博物馆的设计有类似于”密斯.凡.德罗”的空间宁静感。Karbouw 大楼(Karbouw Building,Amersfoort,Netherlands,1990-1992)中利用了3种几何元素衍生出的一系列非对称曲线,莫比乌斯住宅中则3种不同的角度来组合盒体。在这些项目实践中,UNStudio也在不断探索将“实验性”引入实际项目的恰当时机,因为并非每个实际项目都能成为“实验建筑”,而多数"实验性"尝试由于其高度不确定性,也会随着设计的深化走进死胡同。

“As an architect you need to be responsible for the budget, and experiments require very precise research.”——Ben Van Berkel

Karbouw大楼(Karbouw Building). Image Courtesy of UNStudio
Karbouw大楼(Karbouw Building). Image Courtesy of UNStudio

直至近期,UNStudio 的多数建筑实践,都反映了复杂流畅的室内外空间与精细准确的建造施工之间的完美平衡,使得很多人为之惊叹,一些人将其归功于 UNStudio 对数字化工具的娴熟运用,而Ben对待数字化工具比较审慎,他认为数字化工具可以刺激建筑师对于空间和功能的想象力和洞察力,同时从时间和成本提高了结构建造的可能性,但不应成为建筑师思考设计理念和哲学的桎梏。

成立亚洲分部之后的大部分项目实践,UN Studio 的概念模型从先前的自由流畅向精细控制转变,不再引入过多的“实验性"元素,取而代之的是对项目的几个主要细节集中表现,同时着力于项目中的信息分析,使得整个设计丰富和清晰。例如近期完工的杭州来福士城,伦敦卡纳莱托公寓(Canaletto Tower,London,UK,2011-2017)。UNStudio 在实验性建筑实践逐渐能成熟地把控项目风险。

卡纳莱托公寓(Canaletto Tower). Image © © Hufton+Crow
卡纳莱托公寓(Canaletto Tower). Image © © Hufton+Crow

同时,按照Caroline的描述,UNStudio团队协作的重心也在从网络平台向知识共享平台转变。Caroline表示,知识共享是UNStudio自成立以来延续至今的内部传统。即使是在"Van Berkel en Bos”事务所时期,每月都会邀请其他领域的艺术家,设计师,或者理论研究者举办讲座,也会邀请专业人士参加事务所内部的年度学术会议。近期UNStudio开始着力于就特定主题搭建知识平台,并与相关大学,研究所,甚至欧洲开发商,主题囊括了建筑可持续性平台(ASP),空间组织创新平台(IOP),智能参数平台(IMP),以及创新建筑材料平台(SPP)等主题。

UNStudio 知识共享的特别之处,不仅在于事务所会筛选前沿、独特、且能在建筑实践中发挥作用,而非能直接从网络获取的知识,而且其知识共享与事务所同期进行的项目实践是紧密结合的,而非单纯地技术交流,例如,事务所在进行大学,校园等设计项目的同期,也会成立专门的研究组,为设计团队提供学习与知识空间相关的研究。Caroline关于”概念模型必须有精确的理论研究作为支持”的设计理念与此一脉相承。Caroline认为,知识共享不仅能提供足够的研究基础以发展出精确的概念模型,而且能更有效地交流相关知识,来解决项目深化时遇到的特定问题。

 "We need to bring together the knowledge that is relevant to that point in time and for this particular question."——Caroline Bos

在 Caroline 看来,知识共享最终达到的是“把握问题背后的问题”(address the problem behind the problem),一个典型案例便是阿纳姆中央车站(Arnhem Central Station, Arhnem, Netherlands, 1996-2010), 该项目便是事务所与业主、各专业公司交流合作,在一个复杂的城市背景下寻找经济,政治,社会,技术等因素中寻求平衡点,最终将老车站改造成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综合枢纽。

阿纳姆中央车站. Image © Frank Hanswijk
阿纳姆中央车站. Image © Frank Hanswijk

UNStudio 在20多年的实践所诠释的建筑宣言,诚然能归结为“流动的力量”(Mobile Forces), 这种“流动”不仅体现在其各种项目的空间,形体和概念模型都透露着流畅的几何美感,也反映在事务所项目之间,专业团队之间信息和知识的流动,以及十分灵活的工作和协作方式。

上海 189 弄购物中心(Lane 189). Image © Eric Jap
中国中山吉宝湾码头俱乐部 (Marina Club). Image © Tom Roe
台湾桃园国际机场(Taiwan Taoyuan International Airport). Image Courtesy of UNStudio
Le Toison d’Or 商业综合大楼. Image © © Hufton+Crow
关于这位作者
引用: Winnie Wu. "UNStudio 建筑事务所:流动的力量,不断的改变" 24 11月 2018. ArchDaily. Accesed . <https://www.archdaily.cn/cn/906404/unstudio-jian-zhu-shi-wu-suo-liu-dong-de-li-liang-bu-duan-de-gai-bian>

您已开始关注第一个帐户了!

你知道吗?

您现在将根据您所关注的内容收到更新!个性化您的 stream 并开始关注您最喜欢的作者,办公室和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