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南头改装建筑 / 趣城工作室

南头改装建筑 / 趣城工作室 - 建筑图, 城市南头改装建筑 / 趣城工作室 - 建筑图, 视窗, 表皮南头改装建筑 / 趣城工作室 - 建筑图, 视窗南头改装建筑 / 趣城工作室 - 建筑图, 表皮南头改装建筑 / 趣城工作室 - 更多图片+ 119

  • 建筑师: 趣城工作室
  • 面积 该建筑项目的领域 面积:  1500
  • 项目年份 该建筑项目的竣工年份 项目年份:  2022
  • 摄影师
    摄影师:白羽
  • 主持建筑师: 张宇星、韩晶
  • 设计团队: 钟凯雯、吴雨晴(实习生)
  • 建筑施工图: 瑞华建筑设计院(深圳)有限公司
  • 施工: 深圳市西部城建工程有限公司、深圳市创宝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 建筑施工图团队: 李艳华、石超峰、万长胜、刘达、杨武、叶辑佳、何莲星、王铭耀、何承满、胡汪洋
  • 室内施工图团队: 宋红阳、李欣、文丹、王乐、李展鹏
  • 业主: 深圳万通南头城管理运营有限公司、深圳市万科发展有限公司
  • City: 深圳
  • Country: 中国
展开收起
南头改装建筑 / 趣城工作室 - 建筑图, 城市
© 趣城工作室

南头古城,又名南头,历史上长期管辖香港、澳门、深圳、珠海、中山、东莞等地,是历代岭南沿海地区的行政管理中心、海防要塞、海上交通和对外贸易的集散地,也是粤港澳大湾区的历史文化源头之一。建国初期,随着县政府的外迁,南头终结了其1700年古城史,在古城址上自然演变为南头村。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深圳快速城市化与工业化的进程,南头又逐渐转变为南头城中村。

南头改装建筑 / 趣城工作室 - 建筑图, 城市
© 趣城工作室

深双再回南头
2017年,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简称“深双”)将主展场选址在南头古城。深双所带来的一系列重大变化和深刻影响,标志着南头不再是城中村和某种非正规城市空间现象的自然混合,而是被正式纳入深圳城市发展的主流视野,并开始承担更多的城市功能和角色。2019年,万科公司正式介入南头古城的遗产保护、功能活化和城市更新。某种意义上,这是深双所开启之南头实验的延续和拓展。改造以中山街为主线,从基础设施升级、公共空间改善、历史文脉梳理、村民自建房改造、新型功能业态引入等多个维度,对南头古城进行有机更新,产生了良好效果和积极的示范价值。2022-2023年,深双再回南头。第九届深双南头古城分展场选址在城中村的内街里巷——春景街、梧桐街和中山南街一坊。这里不仅仅是最鲜活的日常生活现场,同时也是历史遗产较为集中的区域。策展人张宇星和韩晶以“春景梧桐-城村拼图” (Urban Village Tangram)为主题,邀请艺术家和建筑师来到城中村进行在地创作和现场展览。本次展览分为72家房、二手城市、改装建筑、艺术日常四大展览板块,汇集了47组艺术家,呈现97件作品和9个快闪空间。

南头改装建筑 / 趣城工作室 - 建筑图, 视窗
© 白羽

南头改装建筑
策展人同时也作为建筑师,选择了位于春景街、梧桐街和中山南街一坊的六栋村民自建房,对其进行微更新和改造。复杂纹理的小巷以及六栋改造之后的村民自建房都是展览现场。观众沿着不同线路均可体验到展览场景,就如同一次暗藏惊喜的拼图之旅。六栋建筑构成一个完整系列——统称为“南头改装建筑”。它们包括:U1平台市集;U2我的宿舍;U3改装之家;U4街市美术馆;U5城墙遗产工坊;U6梧桐村友会。勒·柯布西耶在《走向新建筑》一书中说:房屋是居住的机器。而在现代工业体系中,机器其实是可以持续改装以适应新的功用需求。在南头,我们对这些村民自建房进行了局部改装实验,试图打破空间壁垒,对涉及城、村的诸多要素进行立体整合与局部重组。改装建筑的方法主要包括:(1)特定功能增强;(2)复合使用场景;(3)空间逻辑重构;(4)新旧要素杂糅;(5)在漫游中凝视;(6)功能组件拼装。在探索新的空间范式时,建筑师试图将各种功能混合到一个“握手楼”中,同时尽可能保留城中村的现有社会结构和空间特征,旨在实现城村拼图的理想目标。

南头改装建筑 / 趣城工作室 - 76 的图像 124
南头改装建筑
南头改装建筑 / 趣城工作室 - 77 的图像 124
南头改装建筑

改装建筑:一种增强城中村策略
南头是一个鲜活的城中村社区,目前有超过两万人居住、工作在这儿。因此,建筑师尝试采用一种增强城中村策略,在最大程度保持城中村原汁原味生活形态的同时,实现对某些特定性能的增强。这一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循微更新的三个原则:轻介入、可还原、局部性。

改装建筑:遗产环境中的新设计
在南头,遗产资源非常丰富,既包含历史悠久的古代遗产,如古城墙遗址、护城河遗址、古关帝庙等,还包括年代较近的当代遗产,如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陆续建成的大量村民自建房。作为一种遗产文脉中的新设计,建筑师遵循“老树发新芽”理念,尝试通过新设计的介入激发遗产新价值。

南头改装建筑 / 趣城工作室 - 78 的图像 124
遗产文脉
南头改装建筑 / 趣城工作室 - 7 的图像 124
设计范围

U1平台市集:特定功能增强
U1原为位于春景街一栋村民自建房的底层店铺空间。这栋握手楼体量庞大,容纳了众多居民。建筑师主要采用“特定功能增强”的方法进行了微改造,在店铺入口台阶上设置了三组悬挑平台,它们高低错落,提供了观赏街景的多重视角。这些平台既是展台也是公共空间,“平台市集”的名称就来源于此。一台汽车的改装,主要是通过部分零部件与组件系统的更换和升级,实现特定功能和性能的增强。U1平台市集遵循了相同的改装思路,建筑师利用街道的冗余空间,创造出一系列微型公共空间,让一个普通城中村握手楼的功能得到局部增强。特定功能的增强,必须保证原建筑的主体功能得以维持,不受到干扰和破坏。在改造中,建筑师制订了最优化的施工方案,避免改造工程对居民日常生活造成负面影响。与现状日常生活紧密关联的各种基础设施要素,如防盗网、给水管和排水管、电线和网线等,都尽量保留现状不去触碰。改造之后,U1平台市集主要作为城中村二手物品的交易场所,同时也成为人们交往、交流的地点。几个悬浮在街巷中的小平台,就像日常生活的舞台。在这儿,每个人既是观众也是演员,而建筑师的角色仅仅在于穿针引线。

南头改装建筑 / 趣城工作室 - 建筑图, 视窗, 表皮
© 白羽
南头改装建筑 / 趣城工作室 - 87 的图像 124
U1平台市集
南头改装建筑 / 趣城工作室 - 室内图, 视窗
© 白羽

U2我的宿舍:复合使用场景
U2原为沿春景街一栋两层坡顶小屋及与之相连的三层小楼,布满了不同年代的加建、改建痕迹。两层坡顶小屋是村民自己搭建的铁皮棚,曾经作为临时厨房和仓库之用,已破败不堪。三层小楼则因年久失修处于危房状态,需要对其进行加固处理。建筑师将它们改造为一个具有混合用途的城中村综合体,其中,三层小楼的一层和二层作为快递员的宿舍,这也是“我的宿舍”的名称来源。三层作为一个城中村非政府组织的办公场所。同时,建筑师采用“夹心层”策略,将不同类型的夹心层,如结构夹心层、功能夹心层、采光夹心层等插入到原始空间体块之中,从而创造出非常有魅力的复合使用场景。在立面设计和剖面设计中,每一种内在使用功能都被以场景化的外观直接表达出来,它们如同一个个小的场景模块,像搭积木一样组装在一起,形成极为丰富的空间肌理。沿春景街的两层坡顶小屋,由村民自行搭建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在改造时,建筑师采用墙体局部加固和局部切割、楼板结构转换层等方法,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布满斑驳痕迹的旧墙体。同时,插入新的钢结构体系,用六根钢柱将一个钢盒子托举到二层,形成悬浮状的“春景阳台”。 

南头改装建筑 / 趣城工作室 - 建筑图, 视窗, 表皮
© 白羽
南头改装建筑 / 趣城工作室 - 88 的图像 124
U2我的宿舍
南头改装建筑 / 趣城工作室 - 室内图, 视窗, 表皮
© 白羽

改造后,轻盈而醒目的春景阳台,立刻让沉闷的城中村内街里巷变得生机勃勃。人们喜欢站在春景阳台上,看着快递小哥们穿梭而过,也喜欢透过太湖石洞般的临街窗口,观看另一个小世界仿佛近在眼前。每当夜幕降临,春景阳台的暖黄色灯光亮起,就如同内巷中的一座小小灯塔,指引着人们回家的路。在三层小楼的改造中,建筑师延续了其固有空间逻辑,用波纹钢板、红砖等材料勾画出清晰的功能体块。小楼屋顶原本是一间村民违章搭建的铁皮棚屋,建筑师将其改造为一个有带形玻璃天窗的盒子空间,每个盒子之间保持了一米,隐喻了城中村握手楼的一米间距。

南头改装建筑 / 趣城工作室 - 建筑图, 表皮
© 白羽
南头改装建筑 / 趣城工作室 - 室内图
© 白羽

U3改装之家:空间逻辑重构
U3原为春景街一栋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村民自建房,带有一个沿街小院和宽敞的屋顶露台。建筑师重塑了这栋楼的空间构成逻辑,取消院落围墙,设计了一个穿插于室内外的楼梯,创造出犹如迷宫般的空间体验。此外,还用钢结构塑造出两组独立的广府民居瓦屋面,与街对面一栋历史文保建筑的古老屋顶相映成趣。空间构成逻辑的重塑,体现在:(1)增加了新的混合使用功能;(2)增加了从一层地面直通屋顶露台的独立体验动线;(3)增加了包括街角座椅、屋顶露台等在内的一系列公共空间,为当地居民提供免费、简便、开放的场所;(4)增加了独立的工字钢结构系统,用于对原始砖混结构进行加固,同时也用于支撑新增的瓦屋面。改造前的这栋村民自建房,如同一个封闭堡垒,由于年久失修,建筑破损严重。建筑师将小院内的违章搭建铁皮棚拆除,并在原址重建了一个红砖小屋,作为向周边居民开放的公共文化空间。红砖小屋采用钢结构屋面,上铺当地传统的瓦屋面,由当地工匠以传统工艺施工完成。另外两个独立的瓦屋面,以工字钢结构支撑,被插入到建筑转角处和主入口门廊下,形成了两片错落有致的檐下空间。檐下空间充满了历史风情,它们仿佛是时间的剪影,唤醒了人们对南头古城的旧时记忆。同时又亲切怡人,随时欢迎人们来这儿谈天、下棋、休憩……二楼阳台的防盗网被重新设计,成为折页般的半透明界面。从这儿可以直接上到屋顶露台,体验城中村最深处的日常生活景观。环顾四周,紧密的握手楼群高高低低耸立,不同年代的时间痕迹拼贴成一个演化谱系,仿佛是完整的考古地层。

南头改装建筑 / 趣城工作室 - 16 的图像 124
© 白羽
南头改装建筑 / 趣城工作室 - 89 的图像 124
© 趣城工作室
南头改装建筑 / 趣城工作室 - 室内图
© 白羽

U4街市美术馆:新旧要素杂糅
U4原为一栋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村民自建房,外表覆盖着那个年代典型的水刷石建筑材料。它矗立在热闹的商业街中心,充满了日常生活的烟火气息。建筑师将其改造为一个混合用途空间,包含城中村美术馆、城中村小店、青年公寓、文化展览等功能。为了突出新旧杂糅的特征,建筑师完整保留了这栋建筑的旧水刷石原始外观,同时,在面向中山南街一坊(这是一条非常热闹的城中村商业街市)的二楼转角,新增了两片巨大的花纹钢板,以及一段曲折的小外廊。人们可以在这里走出建筑,来到街道上方,身临其境地感受城中村烟火气。两块花纹钢板也成为观者的背景,如同一个街市舞台。在这里,观看者与被观看者,他们的行为共同构成了一幅既热闹又安静的世俗风情画面。改造前的这栋村民自建房,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为深圳城中村当代遗产的一部分。它完整保留了早期的空间格局、工艺和材料,在近40年时间里几乎没有被扰动过。因此,建筑师抱着敬畏之心面对它,并期望用新要素的局部加入使旧遗产变得更有魅力。通过简单的操作,也许可以化普通为神奇,让这栋普普通通的握手楼被重新审视、观看和使用。为此,建筑师插入了一个“窗景盒子”,这是建筑改装的重要步骤,仿佛在翡翠原石上凿开了一个切口,从中可以窥探到翡翠内部的瑰丽之处。为了增加新的空间体验,建筑师在面向街道的开间置入了一个三跑楼梯,它与刻意保留下来的原建筑楼梯并置在一起,共同构成完整的交通流线。三跑楼梯的插入使内部空间产生了错置关系,楼梯间同时也作为展示艺术品的公共画廊。施工过程中工人们随机处理形成的毛坯墙面,无意间产生了独特的城中村野生质感,它们被精心保护,作为画廊的有趣布景。楼梯间公共画廊面向居民全天候开放,从这里直接走上三楼屋顶露台,可以看到一个小小的玻璃盒子“卡”在旧建筑上,新和旧镶嵌在一起,就像是某种空间榫卯结构紧密而灵巧,传递出新旧杂糅的复杂信息。玻璃盒子和屋顶露台是艺术家创作和展示的地点,同时也欢迎街道上的行人来此打卡,于是也成为街道空间的自然延伸。

南头改装建筑 / 趣城工作室 - 建筑图, 视窗
© 白羽
南头改装建筑 / 趣城工作室 - 90 的图像 124
© 趣城工作室
南头改装建筑 / 趣城工作室 - 建筑图, 视窗, 表皮
© 白羽

U5城墙遗产工坊:在漫游中凝视
U5原为两户相连的一组村民自建房,包括一栋三层高小楼和一栋两层高坡顶小屋,以及与之相连的单层建筑,它们都是建造在明代古城墙基址之上。历史上,南头古城曾经被高高的城墙环绕,而今天,古城墙的基址几乎都已经被城中村覆盖了。建筑师将这一组建筑改造为“城墙遗产工坊”,包含传统手工作坊、艺术家驻留公寓、展览、商业、办公等功能,并建立了一个立体漫游体系,尝试把建筑下面的城墙基址显现出来,供人们观看、漫游和体验。作为整个漫游体系的视觉中心,一棵植根于城墙基址的大龙眼树从坡顶小屋中蜿蜒伸出,它的伞状树冠直径达到了15米,几乎将二层屋顶露台完全遮盖,使这里成为光影斑驳的树荫空间。而龙眼树树干则被紧紧包裹在建筑的墙壁内,由于空气常年不流通,也得不到直射阳光,树干变得枯萎、干涩。建筑师切割开了部分楼板和外墙体,让树干得以自然呼吸。于是鲜嫩的绿叶开始从树干上生长出来,树屋变得生机勃勃。漫游体系的各个部分,如洞口、台阶、楼梯、廊桥、露台和挑台等,被像“插件”一样组合在空间里,它们共同编织成了曲折有趣的体验动线。漫游并非漫无目的地随机行走,而是有许多地点值得被凝视。比如一条熙熙攘攘的街道、一座香火缭绕的土地庙、一处绿意盎然的屋顶花园……当这些凝视点以及被凝视的风景随着我们的步伐被一点点展开时,在漫游中凝视就成为令人期待的探秘之旅。改造前,这一组建筑处于空置状态,屋面和墙壁也严重损坏,需要加固和修缮。建筑师将整体建筑体块切分成两部分:东侧三层小楼作为艺术家驻留公寓,西侧作为遗产工坊,再在两部分之间插入一个室外楼梯间。在三层,被分离开的两个体块以空中廊桥连接,成为悬挑而出的观景看台。这种既分又合的设计手法,增加了空间的戏剧性张力。位于梧桐街口的小土地庙是城墙遗产工坊的一部分,因此也做了同步修缮,方便村民们前来烧香祭拜。修缮之后的小庙香火日渐兴旺,重新让该地区产生了某种精神性力量。孩子和老人,似乎是这一处复杂场所中的精灵,他们能率先感受到空间所蕴含的魅力。从小庙进入城墙遗产工坊,几片黑色钢网围合成一个开敞小院,塑造出介于室内和室外的灰空间效果。建筑师保留了院中的室外楼梯,增加了木踏面和钢栏杆。楼梯一侧是树屋,从通透的洞口中可以清晰看到,一株百年树龄的龙眼树从树屋里穿墙而出。一组空中廊桥被设置在龙眼树的树冠两侧,方便人们近距离观看它,甚至用手触摸树叶和果实。这种人和树亲密接触的感觉非常奇妙,吸引了许多年轻人前来拍照、打卡。当夜晚降临,树屋中的灯光亮起,龙眼树也瞬间沐浴上了神秘光泽,这一刻,树屋仿佛成为一座树之神庙。

南头改装建筑 / 趣城工作室 - 建筑图
© 白羽
南头改装建筑 / 趣城工作室 - 91 的图像 124
© 趣城工作室
南头改装建筑 / 趣城工作室 - 室内图
© 白羽

二层屋顶露台之上,建筑师设计了一片玻璃幕墙,并请艺术家在上面绘制了巨幅壁画。玻璃壁画本身也是一个取景窗口,游人们既可以透过壁画预留的透明空隙看到后面的蓝天、白云、握手楼以及上下楼梯的人,也可以从另一面凝视龙眼树被风吹动的瞬间景象。在剖面设计中,建筑师首先建构了一条横穿北、中、南的体验路径,从城中村内街里巷穿过开放的二层公共露台,来到悬挑而出的空中廊桥,站在廊桥上,能够回望整个南头古城轮廓线,也可以辨析出古城墙基址的位置和时间断层。从空中廊桥向外看,城墙脚下有一片正在挖掘的考古现场,这就是著名的东晋护城河考古遗址,也是深圳目前最大的考古现场。另一条体验路径沿下、中、上的竖向层面展开。整个建筑的地基层与古城墙基址早已融合为一体,为了避免城墙基址受到损害,建筑师在加固时采用浅基础,并结合轻盈的钢结构体系,将红砖墙、玻璃幕墙、钢楼梯、空中廊桥、观景阳台等要素以相互穿插、相互层叠、相互咬合的方式组合在一起,形成层次丰富的游览动线。

南头改装建筑 / 趣城工作室 - 建筑图, 视窗
© 白羽
南头改装建筑 / 趣城工作室 - 建筑图, 视窗, 表皮, 楼梯
© 白羽

U6梧桐村友会:功能组件拼装
U6原为梧桐街上一栋六层高村民自建房,门前有一片狭长的三角形小广场,被村民们用作汽车和电动车临时停放区域。此外还有垃圾收集点、电线杆、水泥花池、临时棚屋等,将这儿堵塞的拥挤不堪。改造之后,这栋极为普通的村民自建房被命名为“梧桐村友会”。其中,一层和二层是文化、交往空间;三层到五层是万科泊寓;六层作为天台美术馆。受到成本、施工条件等限制,这栋握手楼不适合进行空间逻辑的整体重构,而需要采用更为简便、适用的方法来改造。受到汽车改装技术的启发,建筑师设计了一系列 “功能组件”,并将它们置入原建筑之中,形成独特的建筑形态。改造之后的梧桐村友会,只是静悄悄地发生了一些改变,它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被周边居民接纳。这栋楼最有趣的一些细节,都被完整保留下来:绛红色琉璃瓦檐口、楼梯间竖条窗、白色瓷砖贴面,以及墙角顺着墙壁攀岩而上的小叶榕。首层,是向附近居民开放的小公共客厅,里面有木台阶和电视,人们可以在此休息、聊天。原建筑入口被改造成一个楼梯间小画廊,行人们经过时,不经意就可以看见檐廊下的艺术品。二层是展览、文化空间,将与广场上未来要建设的空中廊桥直接相连,为所有路过的人提供开放的交往休憩场所。六层,原为村民违章搭建的一间铁皮棚屋,经过常年日晒雨淋,已经破损严重。建筑师将铁皮棚拆除,置换成五个彩色钢盒子,每个钢盒子都被设计成带侧高窗的微型展厅。于是整个六层空间变成了天台美术馆,人们可以欣赏艺术品,也可以站在小阳台上观看城中村风景,或者透过侧高窗看天上的斗转星移、云卷云舒。

南头改装建筑 / 趣城工作室 - 视窗, 城市, 表皮
© 白羽

项目图库

查看全部显示较少
关于这家事务所
引用: "南头改装建筑 / 趣城工作室" [Six Bricolage-Houses in Nantou / ARCity Office] 08 3月 2024. ArchDaily. Accesed . <https://www.archdaily.cn/cn/1014272/nan-tou-gai-zhuang-jian-zhu-qu-cheng-gong-zuo-shi>

您已开始关注第一个帐户了!

你知道吗?

您现在将根据您所关注的内容收到更新!个性化您的 stream 并开始关注您最喜欢的作者,办公室和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