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李庄文化抗战博物馆 / 同济原作设计工作室

李庄文化抗战博物馆 / 同济原作设计工作室 - 2 的图像 36李庄文化抗战博物馆 / 同济原作设计工作室 - 建筑图李庄文化抗战博物馆 / 同济原作设计工作室 - 建筑图李庄文化抗战博物馆 / 同济原作设计工作室 - 室内图, 玻璃, 表皮, 椅子李庄文化抗战博物馆 / 同济原作设计工作室 - 更多图片+ 31

  • 主创建筑师: 章明、张姿、陈波
  • 结构设计: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 建筑设计团队: 孙嘉龙、姚冠杰、张晓雅、牟筱童、刘垄鑫
  • 结构设计团队: 丁洁民、吴宏磊、王世玉、林晨、郑超毅、杨博雅
  • BIM 正向设计团队: 张东升、刘建、王凌宇、李静怡、时佳、徐梦琳、贾敏、吕宗虎、王海东
  • 技术经济团队: 周凌俊
  • 工程师: 中国五冶集团有限公司
  • City: 宜宾
  • Country: 中国
展开收起
李庄文化抗战博物馆 / 同济原作设计工作室 - 建筑图, 城市
© 章勇

冬日清晨,长江第一镇被薄雾笼罩在氤氲之中,江岸和远山的轮廓忽隐忽现,湿冷的寒风夹杂着轻微的酒糟气味扑面而来,一如1939 年的冬天。那时的李庄,作为抗战时期大后方的文化中心,聚集了四方有志之士与文化名人。待阳光洒落,薄雾散尽,铺着长江条石的街巷从沉睡中醒来,再次开启古镇熙攘的一天。

李庄文化抗战博物馆 / 同济原作设计工作室 - 2 的图像 36
© 章勇
李庄文化抗战博物馆 / 同济原作设计工作室 - 34 的图像 36
形体生成
李庄文化抗战博物馆 / 同济原作设计工作室 - 30 的图像 36
场地平面图

项目选址于四川省宜宾市李庄月亮田片区,毗邻近现代建筑史重要史迹中国营造学社旧址,踞长江之畔,望烟波浩渺,江水蜿蜒。作为文化地理概念上的 “万里长江第一古镇”,李庄古建筑群素有“九宫十八庙”之名。古镇内现存有明代建筑、全国重点文保单位螺旋殿,省级文保单位慧光寺、张家祠等。李庄有着由明清时期的川南民居构成的古镇肌理,有着无可取代的历史印记,有着百年积淀的文化底蕴。因此,如何处理建筑与街巷、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并将抗战文化以建筑的形式语言表达是设计的关键所在。基于这一层思考,我们尝试在设计抗战文化博物馆时,去塑造一种可以融合当代性、在地性和文化性的建筑景观。

李庄文化抗战博物馆 / 同济原作设计工作室 - 建筑图
© 章勇
李庄文化抗战博物馆 / 同济原作设计工作室 - 建筑图
© 章勇

设计策略形成自对场所独特性的挖掘:以“内化的古镇”回应千年古镇的街巷空间特征,以“流动的历史”回应文化抗战的历史情境特征,以“重构的瓦院”回应川南民居的地域文脉特征,以“漂浮的飞檐”回应当代建筑的建构逻辑特征。

李庄文化抗战博物馆 / 同济原作设计工作室 - 建筑图
© 章勇

为了避免对古镇肌理造成破坏,我们主动将建筑高度控制在两层,并通过建筑形体错位的手法,在基地的西南侧和东侧开辟出两个小广场,以此将割裂的街巷空间织补起来,使整个场地呈现出完整而开放的态势——更适合人们聚集和交往。通过将古镇的形态抽象、内化,我们把具有复杂的图底关系的传统街巷空间转化为博物馆空间架构和流线组织的原型。平面布局对川南民居合院四水归堂形制加以演绎,呈四手相握的姿态,隐喻多方文化之脉汇流于此。形态塑造化用当地传统民居的飞檐,作而新之,既保留了原型的特征曲度,又以非常规的体量凌空而出。

李庄文化抗战博物馆 / 同济原作设计工作室 - 室内图, 玻璃, 表皮, 椅子
© 章勇
李庄文化抗战博物馆 / 同济原作设计工作室 - 室内图, 表皮
© 章勇
李庄文化抗战博物馆 / 同济原作设计工作室 - 建筑图, 表皮, 扶手
© 章勇

李庄之所以能成为文化抗战事业的聚集地之一,一方面是因为其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另一方面是因为当地所具有的浓厚爱国文化氛围。因此,我们希望能通过文化抗战博物馆的设计,把当地一代代文人乡贤传播、传承爱国精神的故事更好地讲给人们听。经过与展陈专业充分沟通,我们最终决定采用连续的小体量空间,以适合板块化的叙述方式。观览动线从一层引入,经抗战文化板块展区、公共休息厅后,进入二层千年古镇开放互动展区。二层展区由“8”字形流线串联,观览动线由此被导向位于地下一层展厅的最后板块。人们在观展的同时可以观赏江景——不同形态的间层空间为人们创造了内外一体的观览体验。建筑的一层在竖直方向上错开,下部形成建筑的主、次出入口,上部则形成多个具有270°绝佳观江视野的露台。开放展区中有四处可以登上屋面的通道,观览的游线得以再度延伸。化曲为直的连续屋面形成了级级错落的畅游平台,在屋面上,可内观院景,可远眺长江。行于其上,起伏蜿蜒,增强了屋面平台活动的多样性和体验感。

李庄文化抗战博物馆 / 同济原作设计工作室 - 建筑图
© 章勇

位于不同标高的主庭院中有两组主要的开放空间,展厅体块之间设置了“竹井”,为室内空间导光透气。各处的“竹井”、入口的水院和中央通往地下一层的竹院共同营造出立体院落架构。我们将当地传统建筑中用的瓦片剖切,以一定的节奏韵律排布,浇筑于预制的混凝土外墙板中,呈现其弯曲的剖面——这个剖面的弧度是人们所熟悉的。形成独具特色的小青瓦渐变混凝土预制大板(最大板块高度可达7米),期望以这种方式“重构瓦院”,来回应川南民居的地域文脉特征。同时,博物馆采取了室内外一致性的设计理念,嵌瓦预制混凝土构件自外延续至室内,成为重要的空间表现元素。

李庄文化抗战博物馆 / 同济原作设计工作室 - 35 的图像 36
形体生成

远观之,细部纹理不可详见但可感,瓦片在建筑下部逐渐“沉淀”出的深色,既凸显了建筑之庄严,又使其具有古朴质感;中观之,正反相间、疏密得宜的瓦片形成了恰似粼粼波光的肌理,使人平生出对长江的诗意联想;近观之,则清晰可见,触之,粗粝而熟悉。为避免结构柱遮挡长江观景面,建筑二层采用了建筑幕墙一体化的设计。综合考虑屋面的结构需求与立面轻盈通透的要求,设计团队采取了密排结构柱的做法,以1350mm间距为模数呼应立面预制构件模数,选用极小截面(100x160)的钢柱作为竖向结构支撑,同时将之用作幕墙的龙骨,完整体现了结构与立面一体化设计的理念。

李庄文化抗战博物馆 / 同济原作设计工作室 - 建筑图
© 章勇
李庄文化抗战博物馆 / 同济原作设计工作室 - 建筑图, 梁
© 章勇

竖向交通与设备用房等辅助功能被内置于建筑的几个筒体中,退让于通透立面之内,是重要的抗侧向力构件。送风夹层仅在一层顶部设置,二层曲线屋面仅复合喷淋和照明管线,屋面总厚度也被控制压缩——从建筑外部看,屋顶仿佛是 “漂浮的飞檐”。项目设计全流程采取了基于三维建筑信息模型(BIM)的正向设计,提升了全专业协作的效率,使远程、高效、精确地完成复杂化、非标准化的设计成为了现实。全流程正向设计,意味着从项目的初始阶段开始,全专业人员的所有工作都是在统一的BIM中进行,包括设计、优化、深化、直至指导施工。即时可视化的精确立体模型化施工信息,不仅避免了许多往复的修改与返工,还实现了多工种交叉施工,极大提升了建设效率。基于此,本项目从土建基坑开挖至室内展陈完成仅用时180天。向史而新,行之所往,李庄文化抗战博物馆之新檐和谐融于周边川式瓦顶民居所构成的建筑群落中,以内省克制而独具思考的方式回应着场所精神,承古镇文脉,共长江之景。

李庄文化抗战博物馆 / 同济原作设计工作室 - 建筑图
© 章勇

项目图库

查看全部显示较少

项目地址

地址:四川省宜宾市李庄古镇,中国

点击以打开地图
地址仅作为参考。可显示城市/国家,但不提供精确地址。
关于这家事务所
引用: "李庄文化抗战博物馆 / 同济原作设计工作室" [Lizhuang Museum of Cultural Preservation in World War ll / TJAD Original Design Studio] 13 9月 2023. ArchDaily. Accesed . <https://www.archdaily.cn/cn/1006738/li-zhuang-wen-hua-kang-zhan-bo-wu-guan-yuan-zuo-she-ji-gong-zuo-shi>

您已开始关注第一个帐户了!

你知道吗?

您现在将根据您所关注的内容收到更新!个性化您的 stream 并开始关注您最喜欢的作者,办公室和用户.